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现状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1986年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根据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是寻找关联(何自然,冉永平,1998)。在关联理论基础上,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首次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特殊形式的交际, 也遵循着交际的一般规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译者富有双重推理的责任,做到既能产生(原文言者)企图(让译文听众)作出的解释, 又不让听众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力争达到最佳关联性(林克难,1994)。自此,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翻译研究中,成效瞩目。
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幽默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已经有不少学者从各个理论角度对幽默翻译进行了研究,也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其中关联理论在幽默翻译的应用中极为广泛,甚至存在关联理论过热的现象,凡幽默言语必与关联理论扯上关系(张鑫,2008)。关联理论能有效地解释翻译这一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它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赵彦春,1999)。关联理论为幽默话语的发出和接受,尤其是幽默话语的翻译提供了最充分、最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只要在源语和目的语中存在相应的幽默效果生成方式,译者就可以将关联理论关于可译性的阐述应用于翻译实践中,使一些原本认为不可译的问题迎刃而解(徐庆利,王福祥,2002)。幽默言语的制笑机制在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意义的反差,运用关联理论指导幽默言语的翻译从根本上抓住了幽默言语翻译的本质,更能传输原文的风格和信息,效度最高(朱燕,2007)。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基本内容:
本课题以英剧《it狂人》为例,研究英式幽默的风格特点和情景喜剧中常见的幽默行为类型,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译者如何通过增加语境效果和减小受众认知努力来重现幽默,实现最佳关联,并探讨情景喜剧中幽默行为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第一,采取个案研究法,以英剧《it狂人》为研究个案,探讨总结情景喜剧中幽默行为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第二,采取信息研究法,搜集相关语料和文献,将信息归纳汇总,加以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采取话语分析方法,聚焦不同语境下幽默对话的翻译策略,考察其具体的语言语法表现和幽默效果;第四,采取理论阐释方法,对于情境喜剧中幽默行为的翻译策略用关联翻译理论来阐释分析。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1)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已基本掌握了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夯实理论基础;
(3)向导师请教相关知识,接受导师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物权法》特色术语的英译辨析:以“宅基地”为例开题报告
- 加里·斯奈德诗歌创作中生态思想的中国元素Chinese Elements in Ecological Thoughts of Gary Snyders Poetry开题报告
- Ten Evil World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十毒恶世《无人生还》开题报告
- 《箭与歌》的中文译本研究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Arrow and the Song”开题报告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开题报告
- On the Indigenized Marketing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KFC in China开题报告
- On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aking Oxford English as an Example开题报告
- On Xu Zhimo’s Translation Style开题报告
-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mage in Canadian Think Tank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开题报告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Peoples Cultural Livelihood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Intertextuality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