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关注而著称,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代表作之一《箭与歌》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伤害与宽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发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对《箭与歌》的翻译和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深对美国文学的理解。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箭与歌》作为朗费罗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尚未有对其中文译本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或论文。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朗费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诗歌创作、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如探讨其浪漫主义情怀、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诗歌语言的运用等。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箭与歌》的不同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结合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接受理论等多个角度,对译本进行多维度分析,探讨不同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意象、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对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著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对《箭与歌》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其主题、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
2.对《箭与歌》的中文译本进行梳理,比较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翻译策略和文化传递效果。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了解《箭与歌》的创作背景、文本特点、主题思想以及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文本分析法:对《箭与歌》的原文和不同中文译本进行细读和分析,比较不同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意象、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对原文的还原度和艺术性的把握。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视角新颖: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箭与歌》的中文译本,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2.方法综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对《箭与歌》的中文译本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3.内容充实:在对《箭与歌》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对不同译本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文化差异处理方式、翻译质量等,并分析其对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著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张晓慧,李明.关联理论视角下诗歌翻译的读者反应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42(03):108-111.
[2] 肖维青.浅析歌曲《送别》的英译本[j].科教导刊,2022(35):169-171.
[3] 孙艺.从生态翻译视角看诗歌翻译中的"三美"原则——以北岛诗歌《回答》英译本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9):98-10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物权法》特色术语的英译辨析:以“宅基地”为例开题报告
- 加里·斯奈德诗歌创作中生态思想的中国元素Chinese Elements in Ecological Thoughts of Gary Snyders Poetry开题报告
- Ten Evil World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十毒恶世《无人生还》开题报告
- 《箭与歌》的中文译本研究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Arrow and the Song”开题报告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开题报告
- On the Indigenized Marketing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KFC in China开题报告
- On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aking Oxford English as an Example开题报告
- On Xu Zhimo’s Translation Style开题报告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Peoples Cultural Livelihood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Intertextuality开题报告
-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mage in Canadian Think Tank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