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言文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而对其翻译研究也历史深远而又层出不穷。这不仅是因为他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也因为他是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文学作用和学术价值都不可忽视。 因此国内对《长恨歌》的翻译研究也屡见不鲜,其一就是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1984年,他开始从事对《长恨歌》的翻译研究,他比较了四种版本《长恨歌》的翻译研究,主要有翟理斯(A.Giles);弗莱彻(W.J.B.Fletcher);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和英尼斯赫登(Innes Herden)。他许强调文言翻译主要有两个原则,第一是翻译表达是否忠于原文和原文句式;第二是翻译家在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采用的是直接翻译还是意译翻译。随后,在其总结后采取了 “三美”原则英译了《长恨歌》,他讲究翻译要“音美”“形美”“意美”所以他的《长恨歌》英译本与众不同且空前绝后,更是意象翻译研究的创举。 而另一个则是杨氏夫妇,杨氏夫妇对《长恨歌》意象的翻译研究与许则大相径庭,其对《长恨歌》的翻译疑问句有208句,不同于许老对等原文的120句,杨译的整篇诗文大部分是两句来解释一句。这样的翻译体现了他们“忠于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这样的翻译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玩完整的理解白居易的原诗,而他们采用的是意译翻译法,所以很少注重“音”“形”“韵”的美,而如今现状也是,大多数的中国翻译家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都采用意译翻译法,所以他们既要理解原文更要抓住与原文一一对应的词以求忠实性,而更容易忽视用词是否夸大或者是缩小了原文所传达的意思。 国外的则有翟理斯,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英国,1845-1935 )研究领域有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他一生不遗余力地在中国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他还翻译了《孔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古典名著。1901年,翟理斯将《长恨歌》翻译成英文,在他的英译本中,采用了“英译加类名、直译、意译”等方法来翻译“地名”、“典故”、“地名”。比如,“马嵬坡”翻译成“Ma-wei”hill,“椒房”翻译成“Pepper Chamber”,翟理斯运用字幕的形式使得《长恨歌》在形式上更清晰。 而另一个则是弗莱彻(W.J.B.Fletcher,英国,1897-1933),他是驻英大使外交官,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化有浓厚的兴趣,1918年出版了《中国文化瑰宝》,在传达唐朝诗歌文化有很高的价值,此外他还翻译了《石壕吏》《游子吟》《静夜思》等等,弗莱彻是格律诗的典型代表,主要注重于声、形、韵、格律。此外,他的翻译格式一般都是“abcb”形,所以并不都忠于原文。 那么总的来说,《长恨歌》意象的翻译无论是中国翻译家诸如许渊冲、杨氏夫妇,还是外国翻译家比如翟丽斯和弗莱彻以及其他很多的翻译家,他们对《长恨歌》意象的翻译都众说纷云,或许是受自我认知、文化习俗、时间空间、政策决策、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翻译作品都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更值得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学习研究。 目的:通过对翟理斯和许渊冲两个《长恨歌》英译本的阅读对比研究,(1)比较中西翻译文言意象的不同,并寻其原因。 (2)功能翻译理论下,在案例的分析中提出相关策略,从而更好地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意义:(1)学术价值:文言意象翻译不仅需要翻译者理解原文,更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以及内在文化,更需要翻译家深厚的翻译功底,而每一个翻译家翻译方式都是不用的,这就大大提高了翻译家们的创造性,意象的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字面翻译,更是对社会历史形态和价值观的体现。 (2)应用价值:通过意象翻译,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译者都很深地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化,而从方法上又延伸出各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法、意译法、归化法等等,而意象的翻译,更是外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契机。
|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今天,全球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各国的经典名著在全世界蔓延开来,这正是中国文化可以面向世界的契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目的应有所转向,本文通过对《长恨歌》两个英译本文化意象的对比分析以及许渊冲和翟里斯两位译者文化取向的对比分析,旨在(1)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阐明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语境下,译者的翻译目的应从迎合西方文化和读者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2)功能翻译理论下,在案例的分析中提出相关策略,从而更好地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本研究从文言意象翻译这一视角出发,探究中西方翻译家在对文言翻译存在的差异性,并通过译本对比分析,文化价值取向分析,译法研究分析,定性和定量研究,探索文言意象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否有积极作用。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该章具体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目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章具体阐述了文言意象翻译的起源与发展,中西翻译文言意象的不同和对《长恨歌》及其英文版进行了相关研究。第三章是意象对比分析,具体分析两位翻译家意象翻译的不同并加以概括其不同的原因。第四章是中国翻译家对《长恨歌》中意象的翻译方法,第五章是西方翻译家对《长恨歌》中意象的翻译方法。在这两章中,其中选择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法和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第六章是结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研究成果,二是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策略。
预期目标:分析两种《长恨歌》英译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能大概得到存在差异性的原因,能够深入了解翟理斯和许渊冲两位翻译家的翻译风格,能从他们的翻译作品中学习到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其中更主要的是学习许渊先生“三美”译法,从而使得西方国家更加认可中国译者的翻译之美,更加认可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出去”。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共时研究、对比研究、定量研究、举例研究 本论文将主要以研究翟理斯和许渊冲两个《长恨歌》英译本为主题,以“意象”的翻译为定量开展(定量研究),同时又借鉴弗莱彻和杨氏夫妇的翻译版本(举例研究),对比分析中西方翻译的差异性(对比分析),再加以进一步阅读分析这四位中外近代翻译家的英译本(共时研究),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给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研究步骤: 本论文以文献研究法为指导,将两位《长恨歌》英译本对比分析,用功能翻译理论区别两者意象翻译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为何中西翻译存在此问题,以及未来意象翻译的发展趋势,并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提出意象翻译的相应策略,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是文献综述,分别对意象翻译国内外现状做阐述,还有意义+目的。 2.然后是正文,对比分析翟丽斯和许渊冲《长恨歌》两个英译本的不同。其中涉及研究方法,用共时研究和举例研究分析四位翻译家的英译本,加以许渊冲和翟丽斯的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分析以定量研究的“意象”翻译的差异性并分析原文。 3.最后得出结论,说明此研究的意义以及意象翻译的局限性,从而提出相应策略。 |
4.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Goethe, J.W.Translations[A].in Schulte&Biguenet(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C]. Chicago: Chicago UP,1992. [3]Herbert, A. G.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M]. London:BernardQuaritch,1884. [4]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in T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Vermeer, H.J.What Does It Mean toTranslation? [J]. India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2):25-33. [6]Venuti, L. 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7]戴玉群. 论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交流——评《长恨歌》的两种译本[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4): 69-74. [8]党争胜“. 三化”并举译“长恨”“, 三美”齐备诗如“歌”——许渊冲英译《长恨歌》赏评[J].外语教学,2008,29(1):83-87. [9]李樾.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长恨歌》中文化意象的英译方法[D]. 西华大学,2017.
[10]刘以焕. 《长恨歌》两种英译比较与评议[J].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8(3): 56-59. [11]马秋丽. 吕叔湘先生的翻译成就概要[J]. 兰台世界,2013(16): 25-26 [12] 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3]许渊冲. 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英译[J].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学报),1984(3): 49-61. [14]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5]叶婧晶.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雨霖铃》两个英译本文化意象翻译[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 117-119.
|
5. 工作计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物权法》特色术语的英译辨析:以“宅基地”为例开题报告
- 加里·斯奈德诗歌创作中生态思想的中国元素Chinese Elements in Ecological Thoughts of Gary Snyders Poetry开题报告
- Ten Evil World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十毒恶世《无人生还》开题报告
- 《箭与歌》的中文译本研究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Arrow and the Song”开题报告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开题报告
- On the Indigenized Marketing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KFC in China开题报告
- On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aking Oxford English as an Example开题报告
- On Xu Zhimo’s Translation Style开题报告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Peoples Cultural Livelihood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Intertextuality开题报告
-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mage in Canadian Think Tank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