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如今传统村落在我国广大的乡村聚落中占据突出地位,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而黔东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在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关注度、作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并要求地方落实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其能指导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原居民的满意程度。然而这些规划的实施效果如何?我认为这一些举措缺乏动态监测和及时地反馈,导致大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通过黔东南地区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并且梳理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解读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调查方式了解村民意愿,并且构建适用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实施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为传统民居的保护进行规划[4]。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课题以黔东南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传统村落为例(九洞地区),围绕着怎样保护以及规划发展为由进行研究。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论文的整体框架。第二部分为勘察研究对象后的基础研究,包括国内外研究的成果、相关理论的描述,以及研究地区的整体概况,包括布局、传统建筑等。第三部分则是评估体系的构建。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重点分析较有代表性的村落(宰荡侗寨),通过实地探查、调查研究的方式总结出该地区保护的现状,以及当地村民的满意程度。第五部部分则为优化措施与建议,提出分析结果并且就结果提出优化的策略和建议。第四第五部分为重点部分。
本课题希望通过对黔东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引出一些对于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的策略和措施,为以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实际调查法、归纳法以及层次分析评价法。首先通过收集和整理与规划评估和实施评估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的研究内容、问题和方法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的分析,为本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地勘察研究对传统村落保存状态、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乡村社会的直接观察、体验和访谈等来获取直接资料,有利于直观了解传统村落的现实情况,为后续评估工作提供基础。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将传统原居民对现状的满意程度进行多层次划分,进行定量的分析。最后得到结果,并就结果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与规划。
步骤图片见附录1
4. 参考文献
[1]陈静.河南扒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索[j].工业建筑,2017,47(03):49-53.doi:10.13204/j.gyjz201703009. [1]陈超,赵毅,刘蕾.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以溧阳市塘马村为例[j].城市规划,2020,44(11):117-126.
[2]毛琳箐,彭鹏,崔少斌.基于血缘联系的侗族楼团空间研究——肇兴鼓楼的建筑人类学考察[j].建筑与文化,2020(07):245-248.
[3]李裕瑞,卜长利,曹智,刘烜赫,刘彦随.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2):243-25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02.20-03.05 文献阅读、调研
2. 03.06-04.19 数据分析
3. 03.20-04.02 撰写论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