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已有相当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也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相继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从国内情况来看,自道光二十年,林则徐销鸦片,英吉利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国家也在大变局中,李鸿章精心办洋务,建海军,忙忙碌碌几十年自救自强,结果甲午年一战崩溃,成全了一个日本帝国。后来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民智开始打开,但袁世凯却又妄想恢复帝制,国人莫衷一是,各取所需。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1917年张勋复辟,李大钊又因发表大量批判文章被迫逃离北京,他在考察江南期间,广泛深入社会底层,考察国情,清理思想,通过对伪调和论、伪国家主义和梁启超改良主义的批判斗争,李大钊逐渐开始丢弃对西方民主制和议会政治的幻想。而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其纲领令李大钊深受启发。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高度赞扬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随后《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问世更是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推向了一个高潮,李大钊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问题。金保珍在《论李大钊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指出是“十月革命促成了李大钊的转变。”而白伟涛的《儒家思想对李大钊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又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儒家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仁爱精神以及民本思想三个角度分析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但不足就是这篇文章没有结合李大钊思想的转变过程以及内在变化等重要问题。第二,关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中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三方面的内容,学术界研究最多的是“如何看”的问题,对“是什么”的问题研究很少。到目前为止,很多学者都把唯物史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张小平的《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及其影响》,但是对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第三,关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失误的研究,如曹力铁的《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缪小勇的《浅谈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等。本文拟从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历史局限三个部分对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系统的探讨,进一步阐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的论述以完善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本论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一)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背景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根据论文主题搜索相关文献,完成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综述并引用其佐证本人的观点,完成论文。
2、比较研究法:比较李大钊不同时期的思想特色。
4.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一版):603. [2]张宝明.新青年[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第一版):212. [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3. [4]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5. [5]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0. [6]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9.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为人民出版社,1991:674 [8]张宝明.新青年[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5. [9]魏天无.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 [10]郭继承.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下的现代性选择与建构——李大钊思想新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4. [11]胡言会.李大钊文艺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12]王宪明、胡庆祝.李大钊思想文本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2. [13]刘建军.李大钊思想评传[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 . [14]李大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15]魏天无.“差异”、“调和”与“崇今”: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论[J].湖北大学学报,2021(1):40. [16]王中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2). [17]陈圆圆.陈独秀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8. [18]熊玉坤.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浅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4. [19]柳莉.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及时代价值[D].辽宁:辽宁大学,2018. [20]邵晗.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及理论效应[D].河南:河南大学,2013.
|
5. 工作计划
1.2022.11.15—2022.01.04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01.05—2022.03.05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2022.03.06—2022.03.20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