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普及,平台用户指数级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自由和开阔的交流场域。微博和抖音以其强大的议题设置传播能力和广泛的用户数量成为当下最主要的两大网络社交场域,在算法、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用户选择性心理的双重驱动下,网民被趣缘驱使多以圈群形式互动交流,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趣缘群体。以青年一代为主的广大亚文化群体,有着与传统父辈文化不同的符号构建模式与互动链,他们通过对传统文本的解构和符号意义的再赋予从而搭建起属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独特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大多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来塑造,在连续不断地“造梗”、“破梗”中实现一种“话语的狂欢”。狂欢理论来自于俄国理论家巴赫金,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安全地、恣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进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也是青年群体总是能够产出网络流行梗引发群体参与的原因,也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欲望的发泄,使人对群体性行为产生依赖从而失去一定的自主性。 2022年“互联网嘴替”现象火热一时,青年群体也从中找到了新的身份认同,大量的“嘴替”式表达也一度造成新的话语狂欢。如今抖音和微博成为青年群体的主要交流场域,同时也是“互联网嘴替”现象的“诞生地”,网友一般通过点赞评论或直接评论一句“我的互联网嘴替”这种简单的话语来支持自己认同的观点。这种认同使得评论区前排牢牢被支持者多的评论所占据,一方面网友容易在别人的观点中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又是持不同观点的少数受“前十效应”的影响而保持沉默。为此,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群体为主体,从抖音和微博两大社交平台的共同特点入手来分析“互联网嘴替”这一现象的传播以及其所带来的异化反思。 “互联网嘴替”与其他的网络流行热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将意义的表达嫁接到别人的话语当中去实现一种高度的意见认同,网友往往寻找能够替自己发声的他人话语却忽视了自己的意见表达,进而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失语。本文将从“互联网嘴替”现象的成因、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抖音与微博平台的互动特征、身份认同以及在这种话语互动下的影响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造成互联网嘴替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普及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所带来的隐形异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社交媒体平台互动特征下青年亚文化群体受“互联网嘴替”现象的异化影响,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分析以抖音和微博为主要场域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互动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