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狂欢”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隐形异化分析——以“互联网嘴替”现象为例开题报告

 2023-10-13 08: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普及,平台用户指数级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自由和开阔的交流场域。微博和抖音以其强大的议题设置传播能力和广泛的用户数量成为当下最主要的两大网络社交场域,在算法、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用户选择性心理的双重驱动下,网民被趣缘驱使多以圈群形式互动交流,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趣缘群体。以青年一代为主的广大亚文化群体,有着与传统父辈文化不同的符号构建模式与互动链,他们通过对传统文本的解构和符号意义的再赋予从而搭建起属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独特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大多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来塑造,在连续不断地“造梗”、“破梗”中实现一种“话语的狂欢”。狂欢理论来自于俄国理论家巴赫金,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安全地、恣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进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也是青年群体总是能够产出网络流行梗引发群体参与的原因,也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欲望的发泄,使人对群体性行为产生依赖从而失去一定的自主性。

2022年“互联网嘴替”现象火热一时,青年群体也从中找到了新的身份认同,大量的“嘴替”式表达也一度造成新的话语狂欢。如今抖音和微博成为青年群体的主要交流场域,同时也是“互联网嘴替”现象的“诞生地”,网友一般通过点赞评论或直接评论一句“我的互联网嘴替”这种简单的话语来支持自己认同的观点。这种认同使得评论区前排牢牢被支持者多的评论所占据,一方面网友容易在别人的观点中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又是持不同观点的少数受“前十效应”的影响而保持沉默。为此,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群体为主体,从抖音和微博两大社交平台的共同特点入手来分析“互联网嘴替”这一现象的传播以及其所带来的异化反思。

“互联网嘴替”与其他的网络流行热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将意义的表达嫁接到别人的话语当中去实现一种高度的意见认同,网友往往寻找能够替自己发声的他人话语却忽视了自己的意见表达,进而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失语。本文将从“互联网嘴替”现象的成因、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抖音与微博平台的互动特征、身份认同以及在这种话语互动下的影响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造成互联网嘴替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普及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所带来的隐形异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社交媒体平台互动特征下青年亚文化群体受“互联网嘴替”现象的异化影响,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分析以抖音和微博为主要场域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互动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通过网络民族志质化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在话语狂欢中的隐形异化进行探究。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年亚文化群体,他们是当下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主要产出者与互动者,也是受异化影响最严重的群体;本文的研究现象以“互联网嘴替”现象为主,这一现象的跟风性强、依赖性较大也比较具有研究意义。

文献研究法则是通过知网等学术平台搜集、整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借助这些文献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案例分析法则是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互联网嘴替”的典型事引用其中来分析现象,比如《脱口秀大会》这类节目中的脱口秀演员经常就被网友称作“互联网嘴替”。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则是深入到微博、抖音的平台内容中去,以参与式的方式来观察和分析网络中的青年群体是怎样受到网络流行话语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话语狂欢背后的隐形异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孙黎.身份、组织、生产: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实践的三重层面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9(06):87-93.

[2]李晗龙,高军.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及其类型分析[j].学术交流,2010(02):206-20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