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众多企业的发展遭受了的冲击,不少实体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很多品牌的线下营销计划就此搁浅,为了适应疫情下的经济形式,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品牌的公益营销上。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消费者对公益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公益营销已然成为一种营销模式被广泛使用。公益营销指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参与环保、扶贫以及慈善捐款等公益活动的同时,通过与消费者进行不同方式的交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以及对产品服务的好感,由此提升企业美誉度与知名度的营销行为。不仅在普通企业中存在公益营销,如农夫山泉“一分钱”活动、舒肤佳“健康传中国”公益项目等。电子商务企业应用公益营销也逐渐增多,“美团公益商家计划”等现实案例,反映出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开始把经营和慈善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福利,也为企业本身创造间接收益。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社交电商公益营销的发展现状
2.社交电商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益营销的概念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当时旧金山的某个艺术团体急需善款支持,美国运通公司知道了此事,并设计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他们发表公告,表示若消费者使用其公司的卡进行消费或者是办新卡,便将部分盈利捐赠给此艺术团体。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度的增加了运通公司的盈利额,也为该艺术团体募集到了大量的资金,使其能继续存活,且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之后运通公司便将这种集盈利与公益为一体的营销方式称为“公益营销”,并申请了专利。在这之后,公益营销便被西方企业广泛使用。
对于公益营销的研究,西方学者取得了许多的成果。thomas sujo和 jadeja ashwin(2021)认为,集体主义和享乐主义对crm活动信任有正向影响,而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对crm活动信任有负向影响。hui zhang and wenan hu(2022)的观点是,利己主义的事业公益营销对顾客角色外行为有负向影响,利他主义的事业公益营销对顾客角色外行为有正向影响。susana costa e silva et alza(2020)在研究中发现,消费者原因认同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品牌原因契合对二者的关系有调节作用,但对网络购买意愿没有影响。品牌原因契合度对信任和网络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对品牌原因契合度也有正向影响。elham heidarian(2019)认为,当消费者的信任倾向较低时,以个人主义的女性消费者为目标将是有益的;这是由于她们的信任倾向不影响她们的购买意向和温暖的光辉感觉。相反,当信任倾向水平较高时,集体主义的男性似乎是最好的目标消费者。除此之外,西方学者在福利效应等公益营销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公益营销模式在21世纪初才进入我国,实践起步晚,我国学者的研究还远远不能与国外比拟,深度也不够。然而,这些年来,有更多的本国企业选择采用公益营销策略作为公司的主要营销手段之一,有成功也有失败,这催生了许多学者研究的热情。研究方向从原来某一视觉零散的研究拓展到综合消费者对企业、慈善机构的态度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并开始着手公益营销多个领域及方面的探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年11月25日 完成选题
2.2022年12月24日前 撰写并修改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 霍育丽,张桓森.社交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区域治理,2020(02):86-88
[2] 莫凡.公益营销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21(01):60-6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