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掘出适用于多元文化融合的运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方法。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兼顾城市本土特色、工业遗产、城市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当代景观设计趋势的融入,将设计思想外化为合理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传达景观文化。
本项目西临惠山,三面环水。园基原为无锡米市和新中国成立后粮油运输、仓储、加工业的集中地,结合20世纪工业遗产保护,该园定位为集米市文化、运河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生态绿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型城市花园。基地有两座保护修复的文物建筑,分别为1910年建的九丰面粉厂与清光绪年问的储业公会。2006年结合老城区改造和工业遗产保护对地块进行改造。引入了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建成了全长218米的汉白玉雕刻长廊。运河公园位于蓉湖南路与春申路交叉口 ,古运河与新运河在此交会,整体分为A、B、C三区,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本次设计范围为运河公园C区,此区域处于城市与公园相接的重要节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该园定位为集米市文化、运河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生态绿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型城市花园,如何将多元文化融合运用将是本课题的关键所在。需要在保护运河河道生态的基础上,将多元文化的符号元素提炼并运用到方案中,使得景观设计具备功能性的同时体现文化性,达到水体空间与城市关系的和谐。场地现状路网较为混乱,需改善现有路网,形成人车分流,主要出入口位置需要根据交通组织重新布置。场地缺少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入口广场,缺少无锡地域文化,可以抽象提取无锡地域的米市文化融入铺装或构筑物,营造独特的地域性景观。在园区内建筑设计保持现状的同时,需要结合建筑业态使不同的景观空间产生附属价值,实现多元文化融合,要提高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效果,利用沿岸遗址作为文化体验空间,设置文化活动。突出强调运河文化,营造独特的地域性景观。可以在沿岸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历史延续性。现状场地地形变化较多,需要通过竖向设计解决高差变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自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多次强调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大力推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公园等项目,以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无锡古运河段见证和承载了吴地文化、运河文化、工商文化三大文化的起源与兴衰,是我国京杭大运河历史最久、文化内涵最丰富、传统风貌最浓厚的河段之一,它保留了古运河水弄堂的风貌,被誉为“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1]。虽然无锡拥有丰沛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它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破损、遗迹保护、文化景观缺失等问题,所以如何通过多元文化融合的无锡市运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解决无锡生态环境修复、运河文化保护以及人文景观串接等现实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康敬亭[2]于2014年在《京杭大运河(无锡城区段)文化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兼谈无锡城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中梳理了无锡段运河的变迁历史以及无锡城市发展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将无锡古运河段的文化遗产资源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进行归纳整理及价值评估。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和我国科技的进步,关于大运河文化带景观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旧有的观念,而是向着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迈进。何调霞于2015年在《保护与传承视阈下的遗产旅游地开发——以无锡古运河为例》中提出:古运河旨在打造“运河活态博物馆”,对遗产、民俗的展示应结合活动策划让其真正“动起来”。如深度挖掘本土文艺资源,通过论坛、节庆等形式扩大影响力,每逢节庆均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借势营销[3]。
4. 研究方案
设计方案需要对水体功能空间、建筑功能风格进行解读分析,对造型元素进行符号化提炼,并在场地肌理、细部大样中体现出来,使得景观设计具备功能性的同时体现文化性,达到水体空间与城市关系的和谐。改造设计计划将场地分为六个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景观区、驳岸亲水区、亲子活动区、运动健身区、文化感知区和安静休憩区。
入口景观区:入口设计一处城市文化广场,抽象提取无锡的米市文化融入铺装或构筑物,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推动运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
驳岸亲水区:打破岸线僵直的形态,在局部加建外凸式石栈道,使其成为亲水平台,并利用植物柔化边线;增强亲水性,可以在适宜的节点增设二级平台,缩短水与人的距离;在绿地区域,利用乔灌草结合的植被和天然石材营造生态驳岸,增强人与自然的接触。
5. 工作计划
23.01.02-23.01.29:根据选题要求进行资料归拢、查询与收集。
23.01.30-23.02.12:撰写开题报告,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23.02.13-23.02.26:研究电子地形图,并查找相关设计案例作为参考。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