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大学校园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校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林荫道、雕塑等都会激发学生学习或者创作的灵感。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追求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希望更多地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校园的公共空间景观不仅仅是一所大学对外的象征,也是师生们接受文化和环境熏陶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很多校园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并没有被赋予实际的功能意义,大多没有发挥优化环境的作用,有一些公共空间虽然注重了景观的设计,但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没有形成具有实际功能和意义的公共空间环境。优秀的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的积极性行为,而且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性格和品质。
选题设计围绕我校“止于至善”校训,秉承“以成贤之名,传东大之蕴”的思想,从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专业视角和设计手法来诠释和表达我校校园文化内涵,塑造符合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宗旨,体现学校整体精神风貌,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特色美丽校园环境。本次设以实验楼大台阶中轴线及楼前广场和内庭院景观、附带后藤体育馆东南侧绿地为范围进行设计。本课题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好校园环境创作实践中,增进校园归属感,感受校园文化精神召唤,在创作事件中达到“德育、美育”的教学目的。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课题关键:在文化方面需要深刻理解校训“止于至善”的含义,通过景观设计达到体现校园文化的目的,校园内各场地的景观风格需与校园的整体风格统一。功能上,景观设计应在满足生产功能前提下展开,包括满足交通流畅、安全防护等要求;需安排各场地小品、公共陈设的设置,使校内人员能够进行休息、娱乐等功能。结构上,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结构要求各要素之间组织有序并形成一个完整系统。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连接决定了各要素的位置和构成方式;绿化上,在校园的自然景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注意植物的实际意义和作用,每一株植物的栽种位置都要经过考量。同时注意保留部分种植边界,形成边界休息空间,让师生们能够有机会停留。
新建校区现在的文化核心从哪里落脚 怎么表达公共艺术 理论相关文献较少,提取理论的东西
课题难点:如何让校园公共艺术的存在更加体现出校园历史与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新建校区新的文化核心应该从哪里落脚?怎么表达校园公共艺术,如何与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相融合,如何设计功能分区,道路流线?设计方案前需要搜集更多的国内外校园公共艺术景观案例学习。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大学作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职责。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模式也不断变化革新,我国的高校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很多校园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并没有被赋予实际的功能意义,大多没有发挥优化环境的作用,有一些公共空间虽然注重了景观的设计,但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没有形成具有实际功能和意义的公共空间环境。对于校园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设计,不应从设计或者管理者的立场出发,而要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为出发点,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优秀的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的积极性行为,而且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性格和品质[1]。(前面)校园景观艺术设计理念包括人性化原则,艺术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人性化原则:人性化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为校园内部的每个使用主体营造一个安全、自由、舒适等具有较高体验满足感的公共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叫边界效应。在该理论中,他指出“沙滩、丛林、草坪、林中空闲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逗留区域。这个边缘一般是指两个区域的过渡空间,在那个区域人们可以同时看到两个空间,因此会使环境中的使用者感到心理上的安全。”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喜爱的场所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通过设计分析得出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校园公共艺术品的设置地点以及什么样的地点设立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地点需要什么样感官体验式是可以分析出来的[2]。在特定的场所设立作品可以通过分析地点与人、人对地点的期待、地点与作品的关系来得出具体的作品的主题方向和侧重点。从而设计出符合环境、符合对象、符合群体情感记忆和归属感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和塑造学校整体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与发展历史、学科传统、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的。任何校园公共艺术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精神场所和环境氛围中孕育而成的,并且是在与历史、文脉以及校训精神的交融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动力。
4. 研究方案
课题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踏勘,线上调研,多学科综合分析,欣赏比较法和归纳法等。
在这一完整的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对课题研究背景的分析,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研究相关理论。通过收集国内外各相关校园景观的图文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核,总结当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共同特征,研究具体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根据卫星地图和已有的cad部分图纸,实地踏勘进行道路长宽的尺寸测量以补充图纸缺少的道路细节,提前完善图纸为后续方案设计部分做好准备。
然后需要分析文化内核,即校训“止于至善”的含义。朱熹曾解释,“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每一件事儿、每一个东西都有确定的客观的法则或道理,“至善”就是这事事物物的定理。“至善”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儿都有的那个恰到好处的点,而“止于至善”就是能够在每个具体实践中做到“恰到好处”。“至善”追求的是知行合一,而非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只有我们知道了至善所在,我们的心志才会有定向;心定了,做事才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做事做到心安;而只有心安才能够处事精详;处事精详才能在实践中切实做到“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至善”。
5. 工作计划
第1-2周:任务布置,资料搜集和场地踏勘
第3周:资料整理分析并模型搭建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