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对农村人口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2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63.89%,比上年增加1.18个百分点。近三年我国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城镇人口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稳步提升。就业方面,2020年城镇就业人员为4.63亿人,乡村就业人员为2.88亿人,且过去五年城镇就业人员数一直保持增长,乡村就业人员数则不断减少,预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一趋势将会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延续下去。

而近年来,互联网迅猛的发展态势已经延续到了农村。如今,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接近全覆盖,农村城市“同网同速”也已基本实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得农村人口只需花费较小的成本,便可使用网络。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其中城乡网民规模比例约为7:3。近两年来,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在72.7%至79.8%之间波动,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则由2018年6月的36.5%逐渐上升到59.2%。可见,近两年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发展较快,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农村地区尽管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迅速,但相对于城镇地区将近80%的普及率,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互联网使用对农村人口就业情况的影响

(1)农村人口就业结构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周冬(2016)将农村人口就业模式可以分为务农和非农就业两种。由于目前互联网主要对个体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现存研究多是讨论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

周冬基于2013年cgss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新媒体即互联网的使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民的非农就业,使得农村就业多元化,并在提高农村收入水平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这些积极的正面效应随互联网在农村覆盖的加大而加大。但由于没有考虑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互联网使用带来的效应不排除与解释变量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因素相关。马俊龙、宁光杰(2017)考虑到内生变量,采用biprobit模型,研究发现互联网能够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提高6.51%,但其在异质性分析方面研究较为浅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选题:2022.11

2.完成开题报告:2022.01.07

3.完成初稿:2022.03.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马继迁,陈虹,王占国.互联网使用是否促进了农村青年非农就业?——基于2018年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01):68-75.

[2]宋林,何洋.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20(03):61-74 127.

[3]马俊龙,宁光杰.互联网与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财经科学,2017(07):50-6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