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淮猪肌内脂肪表型测定及其与H-FABP和PHKG1基因的多态性关联性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17 09:57: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猪生产和消费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肌内脂肪作为肌肉品质的重要指标,可以影响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等性状,因此,对肌内脂肪的选育提高可以快速提高肌肉品质。不可否认,早期传统育种技术对家畜部分经济性状遗传改良起了重大作用,如瘦肉率、生长速度等。但对于肌内脂肪这类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活体测定难度大,屠宰测定费时费力,且生产世代间隔较长的性状,传统育种技术选择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因此,开发和利用分子标记来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淮猪是在新淮猪的基础上,再次引入大白猪的血统,通过杂交选育、横交固定,历经11年培育而成的新品种。苏淮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率高的特点,但其肌内脂肪偏低,并具变异变异系数较大,有可进一步选育提升的空间。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是一种小的细胞内蛋白质,能在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使细胞内外保持一定的浓度差[1]。许多研究人员也将h-fabp基因作为影响猪imf含量和背膘厚的候选基因之一。gerbens等[2]首先发现在其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上存在3个遗传变异位点,并发现h-fabp基因的纯合单倍体aa-dd-hh与高imf含量有关, mspⅠ和haeⅢ位点对背膘厚也有极明显的作用[3]。曲亮等[4]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h-fabp基因在苏淮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发现h-fabp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均存在多态性,且在h-fabphinfⅠ位点不同基因型的背膘厚和瘦肉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是h-fabp基因是否与苏淮猪肌内脂肪相关未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标:旨在筛选与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基因标记,利用分子标记选育方法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

内容:本研究通过测定苏淮肉猪肌内脂肪含量以及对H-FABPPHKG1基因在苏淮猪群体中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肌内脂肪性状的关联性。

拟解决关键问题:苏淮猪是一个新培育的品种,并且已经有文献报道苏淮猪肌内脂肪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所以本试验利用已经报道过与其他猪种肌内脂肪相关的H-FABPPHKG1基因在苏淮猪群体中进行分型,并鉴定与苏淮猪肌内脂肪相关的分子标记,并以此应用到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样品采集;

猪只屠宰后,褪毛,去头,去尾和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称取两边胴体质量;采集耳样和胸腰结合处背最长肌样品。新鲜的耳样用含有75%酒精的离心管保存,-20℃冰箱保存备用。背最长肌样品用真空泵抽真空后同样保存在-20℃冰箱。

2. 耳组织样dna的提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肌内脂肪是一个微效多基因并且比较复杂的数量性状,并且本试验利用的是新培育的品种苏淮猪。本试验创新性的利用已经报道过的与肌内脂肪相关的H-FABPPHKG1基因在苏淮猪群体中进行分型,达到苏淮猪肌内脂肪选育提高的目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9.02.25至2019.03.25 收集资料,学习有关书籍文献,完成开题报告;

2019.03.27至2019.03.31 对试验原理进行分析,拟定试验计划;

2019.04.01至2019.04.15 完成试验初步计划及中期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