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苏轼诗中的“酒”“月”意象开题报告

 2024-01-17 10:21:4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选题简介

李白、苏轼于诗歌创作方面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对于“酒”“月”意象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苏轼一生至情至性,深沉厚重,继承了“诗酒传统”的基础,活出了自己独特的诗酒人生。“酒”对于苏轼的诗歌创作具有非凡的意义。而李白精神气质超逸洒脱,有着想要冲出尘寰之外的“谪仙”胸怀,酒是他逃避现实、安抚内心焦躁、追求宁静与安顿的工具。并且他们同样都借“月”这一天体意象抒发自身浓厚的文学情感,但在审美内涵方面又有不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李白、苏轼“酒”“月”意象使用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探讨李白、苏轼在创作理念,个性心态等方面的不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酒”“月”意象进行溯源,分析唐前“酒”“月”意象的生成流变以及受青睐的原因。月亮意象不论在历史上的哪一个时期都是被高频运用的意象,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中月意象并未广泛被用于寄托情感,绝大多数是用于表示时间或代表大自然,发展到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被寄托相思或忧愁等。而“酒”意象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有酒出现的诗歌作品,以表现与酒相关的礼乐文化为主,汉代饮酒之风盛行,魏晋时期的名士率真洒脱,饮酒是普遍的生活方式,他们在酒的作用下挥写风流,追寻理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图书馆和相关网站,广泛收集阅读与李白、苏轼“酒”“月”意象有关的文献资料,为后续论文写作打下理论基础,查阅过程中总结归纳李白、苏轼的使用意象的背景,探寻特定时代背景下“酒”“月”意象创作的变化过程,进而分析二者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创作理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戴圣.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 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2024. 10.15—2024.12.23 收集资料,确定选题
2024.12.24— 2024.1.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2024.1.6——2024.2.24 完成开题报告
学生开学第一周提交定稿,经老师批改后上传系统。


2024.2.25——2024.3.10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2024.3.11——2024.4.21 完成论文初稿
2024.4.22——2024.5.12 完成论文修改稿
2024.5.13——2024.5.26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
2024.5.27——2024.6.2 评阅老师完成评阅
2024年6月初 学生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