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县域所拥有的人口和地域规模巨大,投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中郡所认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自2017年就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及写作大纲: 一、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 (2)国内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 (3)国内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框架 (四)、创新性和不足 (1)论文创新型 (2)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二、县域经济研究理论 (一)相关理论 (1)县域的定义 (2)县域经济的概念 (3)县域经济的特征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理论依据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四、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一)因子分析 1.基本原理 2.数学模型 3.基本步骤 (二)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选取评价指标 3.确定指标权重 4.构建指标体系 (三)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方法理论 2.数据无量纲化 (四)因子分析法 1.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2.确定公共因子个数 3.因子个数提取 4.因子转轴及命名 5.因子得分 (五)综合竞争力得分 (六)聚类分析法 1.聚类分析 2.聚类结果分析 五、对策与建议 六、总结与展望 (一) 结论与分析 (二)不足和展望 七、结语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过程中,处理方法的选择应解决数据量级问题,同时保持数据的差异性。 二是评价指标的选取在符合选取原则的前提下应尊重研究主体内在特征进行取舍,全面且准确的体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特点。 三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解决客观赋权法的不真实性和主观赋权法的人为主观性。 四是应该解决研究方法的单一性问题,使用多种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估,确保结果真实性。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 (1) 国外区域经济研究理论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一级经济和行政地区对应中国的省级地区,二级行政地区对应中国的县,县在国外被称为郡,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国外郡的经济发展和国内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别。国外大多数以区域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对郡域经济的研究较少。这里主要对国外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介绍。 W.A.Lewis(1954)是最先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学者,揭示了农村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和城市以制造业为主的现实,但是在强调了工业部门的发展后,忽视了传统农业部门的相关发展。而后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H .Fei amp; G .Ranis(1964)进行了改进,弥补理论中忽视传统农牧业存在的错误,修正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Albert Hirschman (1958)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集中出现在一个增长点进行扩散。因而提出应该集中有战略性的选择某一地方进行投资,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Lester Brown(1981)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最符合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应该在满足当代人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基础上进行发展。Yujiro Hayami(2005)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并且认为国家开始工业化时间越晚,积累的技术和知识越多,发展越迅速,越容易赶超发达国家,同时为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国外的区域增长理论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发展为三维结构复合结构,区域经济相关理论也趋于成熟。 (2) 国外学者的具体研究 随着国外的区域经济研究理论日渐成熟,同时很多的研究学者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郡或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Jongsup Kim(2004)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佛罗里达州各郡级行政区收入与经济发展失衡的相关问题,过程中没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Martin Henning(2011)等人使用主成分分析和小波分析法,把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并分析了1860-2009年间瑞典经济增长的周期和趋势,并进行评估。 Hyun-kyung Lee(2020)等人使用加权空间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对韩国的14个地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并预测了未来五年的产业水平,同时提高了模型的适用性,将区域接受能力和区域相关依赖性进行了较好的呈现。 2、国内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 (1) 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宋效中(2010)等人认为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生产要素供应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因为我国不同县域的资源、区位、经济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将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3大类,共计6种发展模式。在进行三种大类分类时,根据主导因素不同进行分类,这和梁慧清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同的县域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进行发展,不能一概而论。 胡月秀(2014)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三大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生产要素供应不足,这与宋效中学者的观点相同。同时针对存在的三大问题指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判断各地具体情况、发展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提高生产要素供应水平等方式发现县域经济。 中郡研究所完成并发布《2019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认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应该采取差异特色化方式进行发展,竞强争优,增添县域活力,构建绿色县域。 (2)国内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中郡研究所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处于高质量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监测评价体系,需要进行'县域经济精准化监测评价'和'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综合化监测评价'。 在第19届检测评价中,针对县域经济贡献主要为农产品的县域,同时开展了'县域经济农产品主产绩效指数'的监测评价。由主产总量指数、主产质量指数、主产增量指数和农民增收指数等四个分指数组成。《报告》中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前100名县市进行排名。 许青、张运(2019)选取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和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构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综合测度分析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整体水平。 朱允卫、杨万江(2003)认为县域经济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使用一种指标难以全面的反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部现实情况。结合研究成果和县域经济发现特点,构成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由10个一级指标(包含经济实力、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发展活力与潜力等十个方面)和55个二级指标构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县域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得分排序进行最后结果的统计。 余鲁(2004)侧重于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并提出经济发展方法,构建了三个方面共计2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包含经济发展投入方面的10个指标、经济发展投入绩效方面的13个指标、资源禀赋方面的3个指标。 (3)国内县域经济评价方法 根据选取的指标体系不同,我国的研究领域主要存在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两大类,随着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者选择使用综合指标法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综合指标法在对评价指标设定权重时又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权重确定方法。针对不同的分析情况,我国不同的研究学者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张丽、孙文生(2005)建立了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北省县域经济进行研究,并为如何提高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提供了相应对策,但在选取评价指标时没能涵盖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全部因素。王凯鑫(2011)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结合线性评价模型和乘法模型两种评价方法的标准差作为权重,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在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基础上,采取了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方法赋予权重,使得结果即客观又贴合实际。庞汉(2014)使用spss软件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基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从县域区位、发展特色等多方面对广东省的县域发展情况作出分析,并为下一阶段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进程提出对策。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使用了极值平均法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张小文、陈晓卫(2019)使用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成都市各区(市)进行分类,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3.总结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县域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仍存在数据处理方法选取不得当、指标体系构建考虑不全面、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数据处理将使用均值法和标准化法相结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减少了数据量级之间影响同时尽可能大的保留数据的差异化程度;在指标体系构建时根据可比性、全面性、独立性、可行性原则结合当地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指标的选取;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取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赋予权重,即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贴合现实情况。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内部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研究江苏省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为江苏省下一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和相关对策。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论文选题和文献检索阶段(2022年11月15日-2022年11月20日):收集、阅读、分析资料和文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论文构思。
2、开题报告和论文大纲阶段(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11日):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大纲。
3、论文初稿撰写阶段及中期检查(2022年1月15日-2022年3月19日):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并提交指导老师评阅。
5. 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马玉涛.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分析[D].山东大学,2020. [2]《中国统计年鉴-2019》编委会和编辑出版人员《中国统计年鉴-2019》编委会和编辑出版人员. 毛盛勇,叶植材 总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4-5,年鉴. [3]邢志广.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4]梁惠清.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9):13-18. [5]杨荫凯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出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高明月. 基于ESTDA的四川省县域经济时空演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7]Hyun‐kyung Lee,Hong‐baeKim. Weighted spatial dynamic shift‐share model as a forecasting tool for aregional economy: The case of South Korea[J]. Growth and Change,2020,51(2). [8] Martin Henning,Kerstin Enflo. Trends and cycl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ow spatialdifferencesshapedtheSwedishgrowthexperiencefrom1860-2009[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11,48:538-555. [9]Jongsup Kim.Growth ofregional economy and income inequality: county-level evidence fromFlorida,USA[J],Applied Economics.2004(2). [10]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J].河北学刊,2010,30(03):136-139. [11]胡月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2014(02):20-23. [12]许青,张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2):219-220 192. [13]朱允卫,杨万江.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3(04):175-179. [14]余鲁.我国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发展研究,2004(03):35-36. [15]张丽,孙文生.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22):130-132. [16]常春光,贾兆楠.县域经济评价理论创新与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94-97. [17]张小文,陈晓卫.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J].统计与管理,2019(10):113-116. [18]庞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西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与实证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2(03):1-6. [19]王凯馨.基于熵值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J].经济师,2011(01):82-84.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