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媒介形象研究—以《澎湃新闻》报道为例(2015-2021)开题报告

 2023-02-22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①选题的理由: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兴旺,中国各类优秀运动员在世界上大放异彩,许多体育明星在国内外名气越来越大;加上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无论是运动员的比赛成就还是个人相关状况,都受到传媒关注,个人形象通过媒介得到广泛传播。苏炳添自出道就是媒介关注的焦点,2015年钻石联赛尤金站百米比赛中跑入9秒,成为第一个突破十秒的黄种人,自此苏炳添之名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常客;2016年因伤病等原因热度低迷过一段时间;17年后相关报道不断增多,尤其21年东京奥运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苏炳添之名家喻户晓,从顶尖运动员成为暨南大学教授,“苏神”的点点滴滴通过媒介让我们熟知。对其媒介形象的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②研究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①研究内容:

对《澎湃新闻》2015-2021年七年间关于苏炳添的490篇报道进行分层抽样,抽出50篇报道进行分析研究。

②拟解决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

国外对媒介形象研究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1923年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拟态环境”假说,大众媒介可以通过信息传递为我们搭建一个虚拟的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存在差异。这样的理论为之后媒介形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德福勒和鲍尔一洛基其强调了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系统间的结构性依赖关系。还有戈夫曼、梅罗维茨、吉特林等人也就相关理论发表了各自论述。以上外国学者从媒介与受众、经济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媒介形象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此有关理论研究开始逐渐深化。国内对于媒介形象的研究开始较晚,从cnki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媒介形象“,能检索出1910篇文献,几乎所有文献都在1995年之后,根据发文顺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栾轶玫在其2006年发表的《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中,结合对“形象“和”媒介“的分析,对”媒介形象“做了如下定义: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媒介形象是社会势力的动态投射,是社会关系的静态显影。吴予敏在其《论媒介形象及其生产特征》中,她通过形象表层结露出内在意义,指出了媒介形象的两层定义;宣宝剑在《媒介形象系统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关于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形象、国家形象和媒介形象之间的关系;王朋进发表了《“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梳理了媒介形象研究的背景脉络、研究实践;以上学者对媒介形象的理论研究从特征系统论等多角度展开,为后续学者们的深度研究打架了坚实的基础,相关实证研究也基于此开始愈渐火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文献综述

2022年12月:开题报告

2022年1-3月:论文初稿、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朋进.“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0,32(06):123-128.

[2]栾轶玫.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j].今传媒,2006(09):16-19.

[3]骆正林.媒介时代政府官员的形象塑造[j].江南论坛,2007(05):28-3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