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活动的主阵地开始转向网络平台,并逐渐在平台上形成网络群体。互联网时代下,粉丝及粉丝群体都发生了诸多改变。曾被认为是边缘亚文化的粉丝文化开始通过粉丝的力量逐渐影响到主流生活。那么,音乐剧粉丝群体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一基于虚拟空间形成的无组织社群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
粉丝间通过共同的语言符号和情感记忆明确划分群体的边界,在动态中形成一套完善的群体规则。而粉丝们对偶像最初的情感来源于个人的喜好和认同,这种个人认同通过在群体中互相作用的文化实践,逐渐形成群体认同。内在认同加强粉丝内部的凝聚团结,外在认同则修正群体在大众眼中的印象。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多元平台的建立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粉丝群体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粉丝群体拥有了共同的概念图案,建立了一套专属于粉丝群体的语言符号,甚至粉丝群体内的体系和内部规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本土音乐剧产业迅速发展,粉丝群体壮大,音乐剧《白夜行》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本研究将以音乐剧《白夜行》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粉丝群体的组织和特征,探究社群内部认同感产生的原因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更加深入的、参与式的观察,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对粉丝群体组织架构、群体实践进行更加清晰地呈现和展开。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粉丝”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牛津现代高级词典》把它解释为“对某事物之狂热者,迷”。我国在粉丝文化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本土理论体系。目前,我国研究者们普遍把2005年湖南卫视主办“超级女生”作为国内粉丝文化研究的正式开端。此后,学者们开始将“粉丝”和“迷”作为一种亚文化,关于粉丝和偶像的研究也随之逐渐增多。
近年来,新媒体网络逐渐铺成,有关粉丝文化的相关研究也开始朝网络媒介环境方向发展。张安琪的《新媒介视野下的粉丝文化与认同》将粉丝行为与身份认同相结合,采用民族志、参与性观察等质化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背景中的粉丝认同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也意味着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加入,粉丝群体的行为相较过去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应。
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认为亚文化群体的“抵抗”正是自我追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代表作如约翰#8226;费斯克的《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阐述了“认同”的概念,认同是“个体将自我身份同至少另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过程。”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介绍当前粉丝群体身份认同研究所处的现状,面临的挑战等。
5. 参考文献
1.彭何 《网络环境中的“粉丝”文化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2.张安琪 《新媒介视野下的粉丝文化与认同》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