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根据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在这种互联网大规模的普及背景下,区域性、行业性社会事件,即使是发生在某省某市甚至是偏远地区,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至最大范围,引发高强度、大范围的舆论风暴。据新华网《2016年度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报告》统计,2016年360起社会热点舆情事件中,有超过2/3的热点舆情发酵于自媒体,其中微信占比23.5%,微博为29.5%,舆情事件的首曝率由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转移,移动舆论场成为谣言的多发地。谣言借助移动网络传播使其破环力呈指数增长,甚至导致社会恐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发展,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2014)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如今,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前沿阵地,网络舆情倍受研究关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问题一:网络舆情传播阶段量化建模研究
网络舆情是信息的一种,和其他网络信息一样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样具有孕育、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的生命过程,所以可以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网络舆情。因此在理论层面网络舆情传播具有周期性,并且可以按照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来将传播阶段进行划分。网络舆情是群体大规模参与的突发性事件,舆情走向对企业、政府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不仅应在宏观上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规律,通过建立模型来量化网络舆情传播阶段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为舆情的主体对象做出应急反应提供参考依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模型研究,二是从技术层面构建网络舆情传播模型,量化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第一方面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中主要的模型有基于人际关系演化的舆情演化模型、网络舆情演变复杂模型、基于博弈论思想的网络舆情演变模型等;第二方面从工程技术角度构建的网络舆情技术模型有元胞自动模型、传染病模型和基于小世界网络的网络舆论传播模型这三种主要模型以及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和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等相关模型。
当前学术界针对网络舆情传播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的生命周期理论将传播扩散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六阶段等,这些划分多数都是基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的定性研究,缺乏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定量化描述,在实际应用上缺乏精准的判断。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计划
2022年7月-2022年8月:广泛阅读搜索,写出文献综述;
5. 参考文献
[1]管岽菀,秦轩,任强.基于arima模型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11):150-152.
[2]段相宜,王佳美.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传播机理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03):238 21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