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引起的大肠杆菌病是危害家禽养殖业的一个重要疾病,每年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细菌获取前噬菌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数据表明噬菌体dna构成了高达20%的细菌基因组,其多种多样的基因在增加了细菌的代谢负担的同时也为细菌带来了许多益处。有研究表明前噬菌体有调节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促进细菌生长及增强细菌毒力的作用。然而,有关前噬菌体在apec中的作用的研究尚不多,其在apec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现有一株分离自败血症及神经症状鸭子大脑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142菌株,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其含有前噬菌体phiv142-3基因,我们将全部前噬菌体基因缺失后,发现缺失株的一些性状较野生株发生了改变,如血清存活能力下降、氧化应激耐受性下降等。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前噬菌体phiv142-3中orf1258和orf1264两基因在血清中表达量较高。因此本课题主要利用基因缺失等技术以研究前噬菌体phiv142-3 orf1258和orf1264两基因对apec血清存活能力及其他某些性状的影响。
在宿主血清(无特定抗体)中的存活能力是决定apec致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噬菌体又广泛存在于细菌中,对细菌的各性状起着决定性或调节性作用。确定前噬菌体phiv142-3 orf1258和orf1264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142的作用,可提示我们不仅要着眼于研究细菌本身,也应注意其在演化过程获取的外源基因;也可为防控禽类大肠杆菌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前噬菌体phiv142-3 orf1258和orf1264基因对apec血清存活能力及氧化应激耐受性的影响。
研究内容:利用red重组系统分别缺失de142菌株中phiv142-3 orf1258和orf1264基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通过定性分析法研究突变株与野生株相关性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性状的差异性,以确定所研究基因的功能。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1.利用red重组系统分别缺失de142菌株中phiv142-3 orf1258和orf1264基因,获得突变株de142△orf1258和de142△orf1264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de142菌株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目前对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仍处于进行中。本课题中待研究的目的基因phiv142-3 orf1258 通过序列对比,预测编码一种外膜蛋白,可能帮助增强细菌的抗血清杀菌能力;另一目的基因phiv142-3 orf1264在血清中的表达量也有上调。研究这两个基因的功能,可为研究前噬菌体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细菌毒力的影响提供新的依据;且同时测定其他性状也可对这两个基因进行多方面研究。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8年9-10月:设计引物,缺失de142菌株中phiv142-3 orf1258和orf1264基因
2.2018年11-12月:完成血清存活实验、低铁环境生长曲线测定及qpcr、氧化应激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