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茨绿僵菌与白色绿僵菌对小麦促生作用比较开题报告

 2023-10-12 11: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绿僵菌是一类重要的生防真菌,可利用蛋白质酶和几丁质酶入侵并寄生多种昆虫,在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从发现绿僵菌感染昆虫到现在,已明确其可侵染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30余科200多种昆虫。

真菌生防制剂具有触杀性、流行性、对环境安全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绿僵菌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已在多种农林害虫的绿色防控,减少或替代化学杀虫剂使用中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绿僵菌也是一种可与植物直接交互作用的真菌,已证实其可栖息于植物根际和植物内部,并且经长期进化形成生态功能定位并与植物建立了多重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以小麦为主要实验材料,在含有罗伯茨绿僵菌、白色绿僵菌和空白对照的孢子液中分别浸种8-12h,通过水培方法培养浸种后的小麦种子。

在萌发阶段,测定其发芽率、发芽指数等数据;待小麦长到三叶一心时,每周一次对每组进行采样,共4次采样,每次采样取3个重复。

对小麦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含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cat(过氧化氢酶)活性、nr(硝酸还原酶)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质膜透性等指标的动态测定,并绘制图表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在对小麦施用罗伯茨绿僵菌和白色绿僵菌后,每五天一次、持续四次动态测定小麦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叶绿素含量、mda(丙二醛)含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cat(过氧化氢酶)活性、nr(硝酸还原酶)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质膜透性、脯氨酸含量等数据。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金玉荣,殷宏,罗建勋. 生防绿僵菌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60-2062,2077.
[2] 代鹏,宋妍,许天委,等. 绿僵菌的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73-77.
[3] 农向群,王广君,蔡霓,等. 绿僵菌与植物的多重关系及其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潜力[J]. 植物保护,2022,48(3):22-30,54.
[4] 廖兴刚,胡明瑜,孟泽彬,等. 不同绿僵菌菌株在玉米根际的定殖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21,34(8):1657-1662.
[5] 赵宗祥,王明伟,李蕾,等. 罗伯茨绿僵菌AAU-4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3(1):60-65.
[6] 刘婷,夏鹏亮,解晓菲,等. 绿僵菌对植物的促生防虫作用研究进展[J]. 湖北植保,2022(5):22-26.
[7] 杨艳芳,梁永超,娄运生,等. 硅对小麦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木质素的影响及与抗白粉病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7):813-817.
[8] Xiaohan Jiang,Weiguo Fang,Jianhao Tong,et al. Metarhizium robertsii as a promising microbial agent for rice in situ cadmium reduction and plant growth promotion[J]. Chemosphere,305(2022)135427
[9] Xiaohan Jiang,Jin Dai,Xing Zhang,et al. Enhanced Cd efflux capacity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istance: The beneficial modulations of Metarhizium robertsii on plants under cadmium stres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37(2022)129429
[10] 刘冉. 罗伯茨绿僵菌几丁质合成酶与致病性和抗逆的关系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学,2016.
[11] 徐亚军,赵龙飞,邢鸿福,等. 内生细菌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0,40(11):3726-3737.
[12] 丁佳红,杨超英,薛正,等. Cu2 对水稻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2(3):5-7.
[13] 杨燕,张春利,陈新民,等. 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STS标记Vp1B3在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J].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4):577-582.
[14] 郑险峰,翟丙年,韩建刚,等.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质膜透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221-228.
[15] 马林,孟凡德,石书兵,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旗叶衰老指标的影响[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7,30(3):23-27.
[16] 刘娜,白万明,苏玲玲,等. 油橄榄加工废液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3):565-57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2024-1学期17-19周及2024-2024-2学期第1周-第3周(2024年12月19日~ 2024年3月10日),查阅资料和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外文论文翻译;
(2)第4周-第6周(2024年3月13日~3月31日),浸种,学习培养实验材料,摸索实验方法;
(3)第7周-第11周(2024年4月3日~ 2024年5月5日),培养小麦幼苗,熟悉实验方法,确定处理的浓度及方法,测定生理指标;
(4)第12周-第13周(2024年5月8日~5月19日),收集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初稿及修改论文,准备答辩ppt。


(5)14周-15周上半周(2024年5月22日~ 5月31日),提交论文终稿和英文翻译,毕业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