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唐太宗曾说过:#8220;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8221;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因此,不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放弃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中国税收史也是源远流长。暂且不论三皇五帝亦或夏商周时#8220;租有则,顺其序,贡助彻#8221;,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春秋战国#8220;相地而衰征#8221;、#8220;初税亩#8221;开始,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过对税制的研究。毕竟税制研究意义非凡,正所谓#8220;忧税少,国用艰;忧税多,民难堪。良税制,善征管,国之求,民之愿。#822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期之一。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是空前繁荣,盛名远扬海外。同时,随着经济政治发展,唐朝也是变革的时期。唐中期,#8220;均田制#8221;、#8220;租庸调#8221;逐渐瓦解,唐政权出现了财政危机和中央集权危机,迫切要求税制改革,于是#8220;两税法#8221;应运而生。这一税制变革,不仅扭转了唐政权的财政危机和政权危机,其先进是税制思想对唐后历代乃至今日中国的税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今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税制改革尚未完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国策,税制改革也必不可少。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税制改革离不开对从古至今税制改革的借鉴,因此,本文将从唐代#8220;两税法#8221;角度进行研究。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次论文,将对唐代#8220;两税法#8221;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具体内容、对当时形势的影响以及其优势弊端等方面进行研究。时代背景将从经济、政治现状以及唐代的政策沿袭方面进行讨论;税法内容将从具体措施、税收思想方面进行思考;当时影响将从实施成果以及国家、人民的状况来观察#8220;两税法#8221;的实践意义;优势弊端将从历代借鉴反馈中来研究对现如今的意义。 以上面所述研究为依据,与当今时代形式对比,从中找出#8220;两税法#8221;无论是措施还是税收思想真正适应当今现状的部分,并进行分析研究,批判继承、恰当借鉴#8220;两税法#8221;的经验,帮助为政者选择税制良策,是国家久安,人民安乐。 本文撰写方面,将按照以下几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简述唐代#8220;两税法#8221;在税制改革上的地位,以便对#8220;两税法#8221;有整体认知;第二部分,详细解释分析#8220;两税法#8221;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等各个方面,以便对#8220;两税法#8221;有细致入微的了解;第三部分,在对#8220;两税法#8221;详细掌握基础上,分析#8220;两税法#8221;优势弊端,对国家以及人民的正面意义与负面影响;第四部分,研究#8220;两税法#8221;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资料来看,西方世界对#8220;两税法#8221;的研究很少,现在还有很多空白。 唐代所实行的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起初谋划到真正实施历时不过就半年的时间,却对当时乃至历朝历代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8220;两税法#8221;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是多年来众多学者一直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两税法的研究也是持续不断,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 1920年,胡钧的《中国财政史》首次从财政学角度评述了两税法的五大优点,这是20世纪以来对两税法的首次研究。这以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1933年庄心在首先以《杨炎及其两税法》为题发表了针对#8220;两税法#8221;的专门研究文章。到了50-60年代,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后集中收录,即著名的《唐代两税法研究#183;前篇》与《唐代两税法研究#183;本篇》。他所研究的涉及面很广,并且自成体系,对促进两税法研究起到了良好作用。80年代以来,张泽咸的《唐五代赋役史草》和郑学檬主编的《中国赋役制度史》都对#8220;两税法#8221;有专门研究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加以己见。日本学者船越泰次则先后发表了《两税法研究史》四篇,所收集中国和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论著目录最为完整,并且简单介绍相关论点,是学习了解20世纪两税法学术研究史的必读之作。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8220;两税法#8221;研究更加细致入微,尤其是在财政税收思想上、历代争论上、分析得失以及税制意义上的作品层出不穷。 一、两税法产生背景 受当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两税法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一)政治背景 李春燕在《论两税法改革的产生及税制意义》中指出两税法的产生有三方面政治背景:一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各阶层矛盾激化;二是朝廷积贫积弱,外族屡次扰边;三是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恶化,中央政权岌岌可危。 (二)经济背景 第一,土地私有化,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崩溃;第二,户籍紊乱,赋役负担加重,流民增多,税源减少;第三,经济重心南移。 二、#8220;两税法#8221;内容及其由来 对于#8220;两税#8221;的含义,这一问题在20世纪多有争论,现今对#8220;两税#8221;的含义给予确定。赵建玲、张洁在《简论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中说到两税法的得名,其实是由赋税一年分两次征收而得来。《唐会要#183;租税上》中提到的#8220;两税#8221;就是指的租庸调,后来#8220;两税法#8221;中的#8220;两税#8221;二字与这个的意义是不同的,因为丁租是征收于每年的十一月一直到次年正月的冬季,而庸、调则征收于每年八月至十月的秋季,因这种征收的时间特点而得名#8220;两税#8221;。 据《旧唐书#183;杨炎传》中所载,两税法主要指的内容如下:#8220;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8221; 一些学者对#8220;两税法#8221;的内容也提出了其它的说法,像侯外庐和詹子庆都在《中国古代史》中讲述了六点基本内容,其中提到征收时大部分银子折算成锦帛,具体征收银两只占一少部分。而且这种征收的任务,更多的是被摊派到各个州县具体完成。李春燕在《论两税法改革的产生及税制意义》中在除了侯外庐《中国古代史》中讲述的六点基础上加了两点:一是,赋税优惠。两税法特允#8220;其鳄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8221;。二是,税收被分配使用。 三、#8220;两税法#8221;税收思想 徐柏泉在《两税法财政思想及其产生的争论》中认为两税法的税收思想:1.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2.税制简化思想;3.税收公平负担原则;4.货币赋税思想。 刘琼琼在《对两税法及其所体现的财税思想的探究》中认为两税法的税收思想有:1.以#8220;量出为入#8221;作为编制财政预算和课税的原则;2.重视按资产等级缴税、反对以人丁课税;3.主张征收代役金,取代征调现役;4.税收定额管理思想;5.简化税制、明晰税收征管权限的思想。 四、#8220;两税法#8221;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刘立霞在《略论唐代的两税法》中认为,尽管在两税法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如以钱征税,收市场价格的影响,农民负担不稳定;未能及时调整户等级;动产与不动产不加以区分对待等等两税法的产生无疑在当时是一次税收体制上的积极变革,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二)消极影响 欧阳恒茜在其《论唐朝两税法的得与失》中写到,两税法是在唐代及其混乱的时期出现的,其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政府的经济基础和领导地位。当然也存在一些制度上的不足:一是户籍订等缺少相应调整部分,会有增加不公的嫌疑。二是两税中户税部分税额是以钱计征。三是两税制下土地的买卖合法化,导致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唐代#8220;两税法#8221;的研究,无论从宏观角度,或是微观角度,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的争论渐趋一致,有的认识更加全面。当然,见解分歧仍然存在,有些问题还需要研究。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2022年11月之前,完成选题工作。 2022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15日,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做初步分析并形成大体思路,完成开题工作。 2022年12月16日至2022年01月05日,完成开题报告。 2022年01月05日至2022年02月28日,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进行细致了解、分析课题。 第二阶段:论文撰写。 2022年03月01日至2022年03月31日,完善写作思路,完成论文初稿。 2022年04月01日至2022年04月30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修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 2022年05月01日至2022年05月15日,反复修改论文,提交修改稿供老师提出指导意见,完成外文文献的翻译工作,提交翻译稿。 2022年05月16日至2022年05月31日,最终完成论文,提交论文定稿。 第三阶段:最终汇报 2022年06月,参加论文答辩,完成毕业设计。 |
5. 参考文献
[1] 孙一帆 . 从税收原则看唐朝的两税法 [J].财务天地 ,2012. [2]刘琼琼黄燕飞.对两税法及其所体现的财税思想的探究[J].大众商务 ,2009. [3]赵建玲1a,张洁1b.简论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J].合肥学院学报 ,2006. [4]张桂萍.试述唐代两税法的历史地位[J]. 历史教学. 1988(07) [5]胡文骏.两税法中的财政思想及其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6] 白秀梅 . 论两税法的确立及实施 [J].史海钩沉 ,2009. [7]李春燕.论两税法改革的产生及税制意义[J].学术理论 ,2013. [8] 欧阳恒茜 . 论唐朝两税法的得与失 [J].财税金融 ,2011. [9] 胡如雷.唐代两税法研究[J]. 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学报. 1958(01) [10]张琦.浅析#8220;两税法#8221;改革及其影响[J].商业经济,2012. [11]岑仲勉.唐代兩稅基礎及其牵連的問題[J]. 历史教学. 1951(11) [12]张恒.唐朝理财家杨炎与两税法探源[J].兰台世界,2013. [13]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J].中外企业家,2009. [14]郭传义.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财政背景考察[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 [15]陈野.論兩稅法实施的背景和意义[J]. 史学月刊. 1958(07) [16] 黄师昭 . 杨炎#8220;两税法:及其意义 [J].学理论 ,2009. [17] 陈璐 . 再谈#8220;两税法#8221;[J].经济管理着 ,2010.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