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媒体融合拓宽了深度和广度并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媒体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越来越频繁的接触媒体,他们借助媒体广泛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并创造了多元的青年亚文化。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亚文化藉由着互联网平台进入公众视野,青年亚文化在形态及内涵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凭借着自身群体松散化,表达娱乐化的特点,和主流文化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正确把握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防止传统主流价值观遭受冲击,保障官方话语的表达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将有利于亚文化群体自身思想的健康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主体边缘化,风格娱乐化;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态度:包容乃至收编;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如何进行引导:借助新媒体和移动社交平台渗透进青年亚文化群体,找到两种文化的共性。
关键问题:基于b站的案例,总结出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关系特征,分析在这种关系趋势下,二者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必然被支配文化所收编,一种是意识形态收编,即通过重新界定和“贴标签”的方式制造道德恐慌;一种是商业收编,即把青年亚文化符号转化成商品,直至失去抵抗意义或改弦更张。如嬉皮士,摇滚音乐等。青年亚文化对抗-收编的宿命是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治理逻辑。这种青年亚文化理论不足以解释新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景观,新时代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生命体验和社会表达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反映社会症候和青年精神之域的观景窗。
当今的青年亚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政治抵抗意义式微,建构功能不断扩展,并在一定程度可以转化为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既具有温柔抵抗的意味,也具有批判建构的意义。青年亚文化始终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框架内反映阶层矛盾的社会现实问题,在与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彼此勾连的复杂关系中发挥着批判和建构的功能。
随着互联网媒介与消费者文化激增,阶级意识在全球逐渐淡化,亚文化在更广范围内进行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青年亚文化表征形式,引发一批对青年亚文化重新审视的学者的关注。1993年雷德黑德提出“后亚文化”概念,在分析锐舞文化时,提出后工业化时期,年轻人拥有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玛格尔顿认为这一期时期社会成员努力寻求自己满意的视觉形象,实现社会文化身份的建构。青年亚文化不再以阶级为社会基础,而是以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选择为基础。法国社会学家迈克尔马弗所里在《部族时代》中指出,青年亚文化没有我们过去熟悉的组织形式的僵化色彩,它更多地指某种气氛、精神状态,而且更适合用那些偏爱外表和形式的生活方式来表现。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解读来分析青年亚文化在b站的发展状况,剖析官方话语引导的主流文化如何在b站落地并一步步影响青年亚文化,最终形成对亚文化的收编。
一.文献研究
结合国内外对亚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及发展现状。在原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官方入驻对b站亚文化传播形式及内涵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1]闫西闯,胡佳琦,张祎.亚文化视域下青少年群体认同建构研究——以b站宣传片《后浪》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1):6-8.
[2]刘轶.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奇葩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马中红.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