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人选择写有关《百年孤独》论文的初衷原打算是写一篇比较学性质的论文。在大二下学期外国文学史课上,老师拿《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中边城作比较讲授相关知识,这些课堂内容当即就触动了我要写此类论文的想法,在这之前,我们的几位专业课老师均曾对我们开导写毕业论文的选题问题。后因多种原因,诸如准备时间紧促、搜阅相关资料有限等,我不得不改作《百年孤独》中孤独主题探析这一观点论文,一来与前面的准备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冲突有利于写作,二来这个话题另有层新意。
有了这个明确的写作意图和方向后,围绕“孤独”的主题,我逐以参阅有关《百年孤独》的多方面资料,最后终于落笔定稿,如有不足之处,尚望指正!在论文构思至落笔过程中,为了把握好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首先即拟出了写作提纲:“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孤独”“瘟疫式弥漫的孤独”“孤独的源头与归处”。我写的是“孤独的存在”,目前止据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旧而新的取题论文,说之旧是因为已经有许多学者、专家对《百年孤独》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相对它的孤独主题也不乏诸多的论述,然而本文中也突出了个新,即着重从《百年孤独》中个别人物形象(布恩地亚上校)的典型意义进行一个稍深层次的阐述,由布恩地亚上校得出整个布恩地亚家族孤独特征存在,从马孔多看到了整个拉丁美洲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孤独存在,从社会的孤独进而发现人类存在着孤独。因为文章涉及了孤独的氛围、性格、时代,所以需要从文本内容以及人物形象描写、创作的社会背景等多角度出发,因此,在查找翻阅相关文献时,我作了很多选择:
写作这篇论文首先是源于外国文学史(张铁夫,王田葵主编.外国文学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上的知识点,从而对《百年孤独》产生浓厚兴趣,经比较阅读得出我个人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本《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更好,文字刻画简美,阅读过程中,我从细微处抓住写布恩地亚上校的文字,着重阅读了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对他的描述,看到了“孤独”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孤独”这一主题的体现,激发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写的会是这么样的话题,为什么要这么样写,所以我查阅了有关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经历以及他创作《百年孤独》时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诸如:①申家仁,江溶著.世界文学名著诞生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②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3.③[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寂—一九八二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j].应小端译.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3期.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内容:从三个方面,即“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孤独”“瘟疫式弥漫的孤独”“孤独的源头与归处”阐述《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主题。透过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形象写孤独意象
的存在。
目标:求在反复阅读文本及参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围绕既定的任务,以文本为依据一步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发自己的独特观点,争取写成一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格式规范,有一定阅读价值的论文。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文献法
1.确定论文题目:《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蕴
2.根据论文主题搜索相关文献:《百年孤独》孤独的存在这一主题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哥]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林一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2][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3]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01) .
5. 工作计划
1.2022.11.15—2022.01.0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01.05—2022.03.0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2022.03.06—2022.03.20 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