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新疆富有数不尽的令人目酣神醉的自然风光、富有汁水丰满的各种水果、还富有三千年丝绸之路文化底蕴。这些都属于新疆的文化形象。国内电视纪录片的逐渐发展与兴起,让许多有关新疆的纪录片有机会纷纷搬上荧幕面向国内受众甚至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些纪录片以多种角度从不同方面对新疆进行着文化形象建构,使其他地方的人们对新疆有更为完善、全面的认识。本文试图结合新媒体语境,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此纪录片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新疆的文化形象进行了怎样的建构,即最后所呈现出的新疆形象是如何的。同时以本纪录片为中心,提出一些形象建构的优化路径,对未来纪录片的文化形象构建有一定的启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旨在研究电视纪录片《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怎样通过诸如图像、声音、人物等的符号呈现建构新疆的文化形象的,是如何创新的,以及这种文化形象在当今国外充满敌意和虚假的涉疆言论下能够起到何种作用。
写作大纲: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等相关概念、方法和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进行主题、图像、声音、任务和传播效果的分析;第三部分对电视纪录片创新制作和传播定位进行界定;第四部分则是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优化路径,最后为结语。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以“电视纪录片”为主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4989条结果,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其次要主题主要分布在叙事内容、传播策略研究、人文精神承载等方面。纪录片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其诞生开始就被赋予多重定义,“纪录片”的英文名为“documentary”,具有档案、文献的意思,这一词汇源自于法语的“do cumentaire”,为形容词,意为“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叙事内容是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源,题材的选取则关乎到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对于纪录片的选题研究而言,王鹏飞在其硕士论文《纪录片题材选择研究》中梳理出我国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历史三大阶段的特征,从商业、美学、文化环境三个角度提出纪录片在进行题材选择时的衡量标准,并剖析当代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偏离倾向问题。[]姚皓韵在《论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浮现与主题生成》中,指出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是创作主体责任与兴趣的体现,后进一步阐明纪录片生成主题的两种方式,先行一步或创作同步。[]就纪录片的叙事形式而言,美国学者Sheila Curran Bernard所撰写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3版)》总结了当代纪录片模式化、流水线式故事创作的经验和规律,结合大量实例,在前期调查、拍摄计划、摄影和剪辑等方面均给子了详实的指导,并将好莱坞的三幕式结构运用于纪录片叙事中,为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提供经验遵循。反观国内,扬州大学蔡之国副教授则在纪录片叙事研究领域成果频丰,在《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闸释了叙事结构的平行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两种结构思维方式及其特征,论证了其与创作主体、受众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对叙事结构的美学期待;[]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中,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电视纪录片的内节奏与外节奏,指出内、外节奏和谐统一的必要性:《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悬念》指出纪录片应依照叙事风格构建悬念、运用视听语言呈现悬念,以提升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纪录片的叙事语言是创作主体运用镜头语言、蒙太奇手法等相关技巧所进行的声画风格呈现。[]关于纪录片视听语言的研究,丛丽娜在 《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真实性的思考》中,站在观众接收的视角重新审视视听语言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建构。[]另外,国内学者多以纪录片个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的视听语言解读。如赵彦在其硕士论文《电视纪录片lt;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修辞策略研究》中,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从视听语言修辞的语境、元素、艺术形式、艺术拓展四个方面切入,运用文本分析法细致探讨其艺术和美学追求。[]另外,当下对于纪录片叙事的研究多结合时代语境或跨学科的思考。王庆福、张红玲的 《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在跨文化传播视阀下从内涵、理论及实践层面探究中国故事他者表述的学术命题,由浅及深地挖掘中国故事的可对话性。[]曾雅恬在其硕士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中将研究背景限定于新媒体环境下,集中讨论微纪录片叙事故事和叙事话语的嬗变,提炼其生产、传播路径及发展趋势。[]孟祥燕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转型》中,尝试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对纪录片的叙事风格转型进行总结,提出不足之处并展望。[]
以“新疆”和“形象”为主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296条结果,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其主要集中于对新疆电视台的内容、维吾尔族语言、民族电影中的民族形象的研究。其中刘挺指出:“电影一方面要突出因文化精神的差异而具有的明显而独特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又要承载着构建此区域民族精神身份的重要责任。”认为自新疆电影诞生以来,少数民族电影就担任起了构建新疆少数民族形象的重任。[]周丽认为:“电视的写实性多来自其外部内容的转喻意象;在内涵意义方面,其潜在的内容意义则主要依靠隐喻的方式。”[]她认为这种隐喻的意义建构的新疆形象是一个古老新疆的形象,而不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新疆形象,即不满意于电视台作为传播平台对新疆的形象建构并未做到全面、真实,仍然需要继续改进。侯卫婷认为:“媒体对新疆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心目中新疆形象的反映,但由于媒体所掌控的话语权以及传播的能量,这种反映就不仅仅作用于媒体本身,还影响到整个舆论环境。”突出传播平台的重要性。[]但大多数文献属于真人真事的记录,如《刘枫:离不开善良的新疆人》这篇新闻报道中刘枫在最后提到“为什么这么这爱新疆,因为这里的人可爱又善良”,以讲述新疆新闻记者刘枫的生平事迹凸显新疆人善良和朴实的特点。[]又如《新疆人骨子里就有侠义精神》中说道:“新疆人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侠义精神,在新疆人的胸膛里,都有一颗滚烫而感恩的心”。[]因此总的来说,能从中国知网上了解到的关于新疆人形象的文献大多数都诸如此类地方报道或者地方期刊,而具体的形象研究文献却少之甚少。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论文采取内容分析法,聚焦于《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这一电视纪录片,首先对该纪录片进行细致观看与记录,并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图像、声音、人物等符号形式的分类,再一一分析此纪录片和如何进行符号呈现的,以及分析其传播价值与效果。最后对电视纪录片构建地域文化形象提出建议。
5. 参考文献
[1][法]拉法艾尔.尼桑,达尼埃尔.索维吉.纪录电影的起源与演变[a].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
[2]王鹏飞. 纪录片题材选择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3]姚皓韵.《论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浮现与主题生成》 [d].山东师范大学,202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