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主流媒体受到了多方传播力量的的冲击,而主流媒体中,以“严肃”、“正经”、“刻板”著称的政务媒体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和政府的发言人,政务媒体也在不断尝试调整传播模式、话语模式,积极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入驻快手、抖音、b 站等平台,并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开通官方账号,以谋求话语主导权。
b站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扩大自身的定位与影响力。2021年第三季度,b站月均活跃用户达2.67亿。如今,b站既是“就着弹幕看视频”的娱乐场所,也是网友进行视频创作交流的舞台,其互动性、创作性以及在网民群体中的影响力遥遥领先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外交部在近些年频频出圈,外交部发言人的亲民形象和时髦话语更是赢得网民的好感,诉诸“情感传播”,在国际形象塑造与重大事件舆论引导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1年2月22日,外交部正式入驻b站,开设“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账号,这可以说是政府与平台的强强联手,势必获得双赢的效果。然而,根据数据反馈的情况来看,外交部官方账号所进行的短视频生产,反响平平,反而是其他传播主体对短视频的再生产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外交部自己的传播高开低走,实际上是借助其他传播主体对其进行二次传播而在b站出圈,这对于政府短视频的生产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通过对二次传播的短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则可以探究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怎样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语态可以获得受众共情,二则对照政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现状,对未来政府短视频的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
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政府短视频的再生产模式与特点,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具体问题:这些再生产是如何在原视频的基础上加工实现的;这些再生产内容有何共同点以及与原视频相比有何特点;这样的特点为何契合了b站受众的审美与共情点。
2.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在短视频的研究方面十分完善,精准分析了短视频的兴起、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在短视频这一类目下,对于政府短视频的细化研究也颇有成果,指出了目前政务短视频的现状、特征、功能及发展前景。对于短视频再生产、二次传播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明确指出了再生产背后的原因、模式以及特点。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政府短视频再生产的研究,忽视了对外政务媒体的研究,着眼于对内的政务媒体,未能注意到对外政务媒体不仅承担着国际交流宣传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对国内公民的舆论引导与政府形象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再生产平台的研究也都集中在“抖音”,没有看到b站在青年群体中的强大影响力,忽视了b站在短视频创造力方面的强大实力。
本文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广博汲取学者们的优秀成果,将学者们忽略的点连接起来,选择“外交部”和“b站”强强联手,基于外交部在b站中的二次传播,探求政府短视频的再生产模式、特点,以探得政府短视频未来的生产方向,为政务媒体的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内容分析法:选取B站中关于外交部播放量前五十名的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传播主体、发布时间、视频时长、特效运用等类目建立编码表。
5. 参考文献
[1]政务直通车团队. 政务新媒体时代[M].新华出版社,201507.[2]李胜美,解双.国内主流媒体政务新闻短视频生产策略及传播路径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1,(16):149-150.[3]张子帆,李怀苍,王勇.我国政务短视频的特征、功能及发展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4):113-122.[4]李宏,魏静瑶.“固圈”与“破圈”:社交媒体时代哔哩哔哩圈层传播策略[J].编辑学刊,2021(05):52-57.[5]赖金华.互动仪式链理论下B站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18):77-80.[6]包雅玮.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爱国表达的新特征——以“B站”弹幕文化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96-101 109.[7]何东颖,刘祎.官方媒体时政新闻亲近性转向研究——以央视新闻B站短视频新闻实践为例[J].视听,2021(05):163-164.[8]马静音,曹银忠.二次元文化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以“B站”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01):107-112.[9]刘雨林.新媒体时代舆论导向与圈层文化的融合——以B站“观察者网”为例[J].中国记者,2021(02):44-46.[10]盛芳,蔡越芳.青年娱乐叙事与国家认同建构:B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2):112-115.[11]翟丽茹.政务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前哨,2021(01):27-29.[12]史凡,邵壮.浅析政务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及对策[J].传播力研究,2019,3(23):106-107.[13]黄也平,任航.“二次传播”:主流新闻传播的“历史变局”——关于自媒体时代媒介融合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20(04):150-155.[14]蒋晓丽,何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02):120-123 153.[15]朱霜.国内情感传播研究的范式演进[J].今传媒,2018,26(03):74-76.[16] 翟长杰.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借力短视频提升传播力[J].新闻前哨,2021(10):35-36.[17] 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07):57-66.[18] Wahl- Jorgensen,K.(2013).The Strategic Ritual of Emotionality: A Case Study of Pulitzer Prize-winning Articles. Journalism.14(1),p.129-145.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