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h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实夜蛾属,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经济害虫。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被广泛用于防治棉铃虫,由于频繁且不合理的使用,导致棉铃虫对其抗性水平逐年提高,成为引起90年代初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大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97年开始转bt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棉铃虫的为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棉盲蝽、烟粉虱等原来棉田的次要害虫逐渐变成了棉田的主要害虫,棉蚜和棉红蜘蛛仍在田间为害;再加上转bt基因抗虫棉的靶标害虫种类较单一,其后期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有限,因此在棉田化学防治仍然是重要的害虫控制手段之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012年nicole等研究表明,澳大利亚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是由一个p450嵌合酶cyp337b3引起的。
本课题组在连续三年对田间棉铃虫化学农药抗性监测时发现,中国北方种群均表现出极高的抗性。
本研究拟通过对7个田间种群的cyp337b3进行分子检测并进行频率监测,鉴定中国田间种群氰戊菊酯抗性是否也与该基因相关。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7个田间种群cyp337b3基因的分子检测 每个监测点随机挑选3-4龄幼虫24头,提取基因组dna。
以此为模板,利用cyp337b1、 cyp337b2、cyp337b3这3个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反应,电泳检测,进行基因频率及基因型统计。
2.rnai2.1载体构建 根据cyp337b3基因全长基因序列,设计涵盖多个sirna片段引物,500-600bp。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将利用分子检测的方法检测在中国田间种群是否存在CYP337B3基因及其基因频率,并且利用RNAi技术探究该基因在中国棉铃虫氰戊菊酯抗性中的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8-9 查阅相关文献;练习实验操作,包括dna、rna的提取及检测以及昆虫饲养中的各项操作。
2013.9-10 实施实验。
2013.2-3完成论文的撰写。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