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韧性,建立完善的城市避难防灾体系至关重要。
避难防灾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灾害风险、提供避难场所、保障城市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避难防灾绿地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避难防灾绿地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避难场所选址研究:-学者们基于安全、可达性、服务能力等指标,构建了避难场所选址评价体系。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以南京东郊地区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系统分析该地区避难防灾绿地的需求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避难防灾绿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适宜建设避难防灾绿地的空间,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以期为南京东郊地区避难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主要内容
1.研究区域概况:-分析南京东郊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灾害风险,为避难防灾绿地规划提供基础信息。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避难防灾绿地的概念内涵、选址原则、指标体系、规划设计、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2.实地调研法:对南京东郊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灾害风险、绿地现状等,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现实依据。
3.gis空间分析法:利用gis软件对南京东郊地区的dem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人口数据、交通数据等进行空间分析,提取相关指标,为避难防灾绿地适宜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标体系构建的创新性:-结合南京东郊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灾害风险、可达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指标选取上,注重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取性,并考虑了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2.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传统方法主观性强的缺点,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谢苗苗, 周春山, 常青.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与防灾避险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园林, 2021, 37(1): 10-16.
[2] 彭文甫, 伍晴, 赵鹏, 等. 基于多源数据和gis的韧性城市避难场所选址及路径规划[j]. 地理信息世界, 2022, 29(3): 64-73.
[3] 刘滨谊, 谭琨, 刘洋, 等. 基于gis和ahp的广州市主城区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1(3): 128-137.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