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娱乐需求也在不断增多,综艺节目逐渐成为了荧幕主力君,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综艺更是大众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需求就有市场,各大网络视频平台都加大了对综艺节目的投入力度,希望以此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获得更多的利益,进而在网综市场站稳脚跟。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综艺节目起步较晚,现在仍处在发展阶段,走更快速、更便捷的借鉴或购买国外节目版权的道路对加速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来说本无可厚非。2010年至2014年我国通过购买海外版权引进了近100档综艺节目,其中从韩国引进的最多,这之中就有大受国内观众喜爱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热门节目。此外,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还有不少节目制作方选择了为人不齿的抄袭的方式,如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刚播出就一直背负着“抄袭韩国《无限挑战》”的骂名,其第六季第一期节目游戏高度撞车韩国经典综艺《新西游记》;国际IP保护协会FRAPA曾在戛纳电影节上点名批评《偶像练习生》节目组抄袭, 并发布多组数据显示抄袭韩国某综艺的相似度为88分 (满分100) 。 抄袭是综艺节目不可触及的底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很多抄袭来的节目,都变成了热门节目,2 0 1 8 最受欢迎综艺排行榜中,《极限挑战》第三季和《偶像练习生》分别位列第一名、第十名。而无论是我国引进的之后在国内大火的综艺节目,还是抄袭后大获成功的综艺节目,他们能够受到国内观众喜爱的最重要的原因,都是将外来模式进行了本土化,并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成功。本次课题希望通过分析网络综艺节目外来模式的本土化策略,从外来模式本土化策略的共同点和成功点中找到国内观众的需求和“痛点”,以此总结出我国综艺节目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新的综艺节目制作产生借鉴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对我国网络综艺节目外来模式的本土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在“本土化策略”上,一方面要研究具体的本土化方式,另一方面还要研究综艺节目本土化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研究那些能够取得成功的网络综艺节目在本土化上的共同特征。 二、研究对象 包括但不限于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我国引进的外来模式综艺节目、我国原创综艺节目、我国存在抄袭的综艺节目、能够对本课题起到帮助各种形式的资料。 三、拟解决的问题 1.网络综艺节目如何进行本土化。 2.我国引进外来模式网络综艺节目本土化的成功案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我国原创网络综艺节目可以在以往成功的本土化策略中学习到什么。 四、写作提纲 1.网络综艺节目本土化背景 2.网络综艺节目本土化策略 2.1网络综艺节目节目制作本土化策略 2.2网络综艺节目节目风格本土化策略 2.3网络综艺节目节目传播本土化策略 3.网络综艺节目本土化特征 4.网络综艺节目发展建议 5.结语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一种是对综艺娱乐节目的本土化这一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另外就是在以某一真人秀节目研究的基础上,对综艺节目本土化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 对电视节目本土化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丁敏玲的《简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一以 ”开心学国学”为例》(《今传媒》2009年11月)提出,同样是作为参考了英国《谁能成为百万富翁》的两档节目《开心辞典》与其暑期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其中后者在本土化上表现的更加成功。《开心学国学》表现更加出色,其不仅仅是在节目的内容上进行了本土化,依托国学,同样在其文化构造上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审美的品格与表述的风格上也更多贴近国人的要求和审美风格,因而使其满足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也能够迎合电视观众的心理。 卢茂柏在《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一瞥——关于本土化创新的思考》(《当代电视》2009年05期)中指出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问题关于节目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他认为当前国内一些电视综艺节目出现了盲目抄袭,模仿而导致了混乱的局面,缺乏创新性。同时提出,电视综艺节目的核心在于其是否具有品质,而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就是其内在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在国内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本土化才能得到养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体现。 胡秀梅在《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内容”本土化”之必然趋势》(《当代电视》2010年01期)中对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进行定义。既是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出发,以当下社会现实为基础,符合我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作规律与电视观众的习惯与精神需求,从而制作与传播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电视节目。同时,其提出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也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节目内容的本土化,文化构成的本土化,审美风格的本土化以及表达方式的本土化。 胡智锋在《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中国电影》2001年3月)提出本土化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发展的战略是在当今面对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复杂环境所应对的一种对策和方法。本土化策略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了节目内容的本土化,文化构成的本土化,审美风格的本土化以及表达方式的本土化等方面。而具体的手段对策则包括强化品牌战略,内容创新为主,素材丰富增殖,媒体社会责任等等。 陈芳则在《论电视引进节目的”本土化”》(《现代传播》2003 年6月)中探讨本土化问题的具体含义。其认为对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可以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引进的综艺节目其本身进行本土化加工,是一种改造的过程。二是对引进的综艺节目的节目形式进行模仿,进而消化吸收。(二)对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本土化研究的相关文献:黄生晖的《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新闻大学》2010年03期)中总结中国电视真人秀综艺节目主要还是对欧美的同类型节目进行模仿,但也非照抄照搬,是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以及受众的心理进行本土化创作之后而形成的。同时其提出在对引进的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上,在保障了原有的节目效果能够得到呈现后,在一定的框架内根据国内观众能够接受的习惯可以提出两点建议,主要是叙事方式上与语言风格上,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首先节目的叙事方式上,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形式,要根据我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方式进行调整,国内的观众更加注重情节与故事性,可更多的采用较长的叙事方式对情节进行贯穿,使得节目更加吸引人。同时,国内的观众也更加希望能够通过综艺节目来了解当今社会中的生活,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在语言风格方面,包括了电视镜头的运用,音响效果以及灯光服饰等电视语言,需要进一步进行包装,更加迎合国内观众的审美习惯和传统。最后其指出,国内的真人秀节目中,伦理道德问题上的把握相对较为困难。汪周礼、朱文丰的《受众心理:本土化改造”真人秀”的核心环节》(《视听界》2005年02期)探讨了关于真人秀类型节目作为国外引进节目的一个类型其火爆的主要原因:在依托于国外的电视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又将国内的本土化内容和品质揉入节目当中,以满足受众心理,在参与方式上也是以一种开放性的形式展开,将草根性得以包含入内,进而以电视节目甚至于电视直播的方式进行呈现,竞争则是竞争淘汰以及变化莫测的结果将真人秀的观众牢牢把握住。同时,作者提出了国内真人秀节目在内容、道德性与文化意识上都是与本土化的过程密不可分的。毕皖宁在《”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演绎》(《记者摇篮》2004 年04期)中对真人秀的关键字进行解析,”真” ,是节目的本质和节目的特色,即节目的形态是以真实的状态呈现,非虚构而成:”人” 是节目的主体和核心出发点,即节目要以人的话题为切入,凸显人性等。”秀” 是节目的呈现方式和手段,即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矛盾制造从而使节目呈现。同时,作者对于引进的国外真人秀节目应该如何在国内更好的呈现给受众进行了探析,指出在对国外真人秀引进时不能全盘接受,可能需要摈弃- -些思想, 但同时可能将一-些卖点一 -同摈弃,这就需要找准一个契合点,在能够保持节目吸引力的同时,又将引进的真人秀节目与我国国情、大旋律相结合,从而在收视效果、节目内容与社会的主旋律之间找到平衡。这也正是将引进的真人秀节目进行本土化的过程。 常燕霞在《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发展研究》(2013) 中对当前最新的真人秀节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引进真人秀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在当今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传统电视与互联网之间的互动是大势所趋,电视综艺节目能够借助网络的广泛传播力与传播速度,对综艺节目进行更好的营销宣传,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可以积极的与观众和网民进行有效的互动,提升观众对于节目的参与程度,从而也增加节目的热度。最后作者指出对于当前真人秀节目的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要提升创新性,推出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以多样化的形式来避免。 刘江华在《解决三道难题处理两个转变——” 真人秀”节目面临新机遇》(《当代电视》2004年02期)中提出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发展面对的挑战有三个大的方面,首先为道德与观念上的挑战,其次为政策上的挑战,最后对节目的层级分类的挑战。同时,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与内容的呈现上,首先要将国外引进的真人秀所想要表现的绝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旋律转化为具有符合我国集体主义的要求,或是在集体主义的背景下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其次,是在内容的展现上要将国外引进真人秀充斥的赤裸暴露的元素摈弃,转化成更加符合国内观众审美要求的表现形式。(三)以真人秀案例讨论分析形式为主来分析综艺节目本土化问题的文献。该类文献主要是通过对某一表现成功的真人秀节目进行分析,从而探讨真人秀的本土化成果,或是通过对比几类真人秀的本土化过程,来对比探究本土化过程的要素。刘海波、赵雷雷《语境的力量:三类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境遇解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 年05期)在选取了引进的国外三类型的真人秀节目(野外求生类型、职场挑战类型、表演选秀),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野外求生类型在推出之后并没有收获到预期的效果,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也悄然消失,但是相反,选秀表演类节目却愈发火热,各级频道争相上马选秀表演类节目。作者从真人秀发展的来源,游戏规则的变化创新以及从观众的观赏心理出发,分析该三类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在引进我国之后,通过本土化创新,各自收获的不同收视反应的原因。闫慧彤在《我国明星真人秀的本土化策略研究——以lt;爸爸去哪里gt;为例》(2014)中在结合了国内外综艺节目本土化改造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发展真人秀类综艺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节目的同质化严重,一种类型节目往往出现多个版本;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人为的造成了节目的真实性降低,从而导致节目效果大打折扣:存在节目品牌维系较为困难的情况,往往一个好的节目只能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引起广 泛的关注,继而后继乏力。作者提出在本土化改造的途径上可以从内容方面,受众方面以及品牌方面进行思考,而在本土化创新。上可以从游戏的规则制定,参与者的选择以及节目内容上加以创新。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计划 1.2022年12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2月10日——完成初稿给指导老师进行批阅; 4.2022年3月5日前——完成二稿给指导老师进行批阅; 5. 2022年4月5日前——完成三稿给指导老师进行批阅; 6. 2022年4月25日前——完成论文查重、修改、定稿工作。 二、撰写方案 观看我国引进的外来模式网络综艺节目、我国原创网络综艺节目等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网络综艺节目外来模式的本土化策略,将在观看和查阅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文字、数据、图标等信息归纳整理成文从字顺,观点明确的论文。 |
5. 参考文献
[1]张楚.综艺节目本土化特征及趋势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1):117-119. [2]黄敏儿,吕明萍,周美玲.中韩娱乐文化产业现状比较[J].文化学刊,2018(04):166-168. [3]张胜冰,王元伦.中韩文化产品进入对方文化市场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基于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差异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50-55. [4]袁菱歌.大众文化视阈下韩国“慢综艺”的研究——以韩国真人秀节目《尹食堂》为例[J].今传媒,2018,26(07):123-124. [5]沈梦可.韩国综艺节目对华输出的策略研究—文化折扣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董传礼.浅析体验类慢综艺火热的原因[J].新闻传播,2018(13):48-49. [7]汤军军.韩国综艺节目的启示:坚守匠心,变革中求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3):77-80. [8]吴思.韩文化产业的交流现状分析——以综艺节目为例[J].传媒论坛,2019(22):159-161. [9]流年. “外来”的综艺效果 “本土”的华夏文明[J].互联网周刊,2018(9):20-21. [10]宋戈.互联网背景下传媒内容国际传播启示与发展.现代传播[J].2014(10):163-164. [11]曹翠红.综艺节目模式引进的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6. [12]吕思瀚.海外综艺节目“引进来”的本土化改造策略[J].电视指南,2018(4):157. [13]孙春雷.海外节目模式的引进热与冷思考[D].哈尔滨:海尔滨师范大学,2017. [14]赵慧敏.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及策略[J].电视指南,2018(11):157. [15]我国综艺节目制片的困境与发展[J].传媒观察,2018(5):54. [16]姚璇.全球化背景下综艺节目本土化发展策略[J].科技传播,2020(16):127-128 147.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