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楸基因组部分SNP标记的筛选开题报告
2021-08-08 02:43:43
全文总字数:103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SNP是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形成的遗传标记,数量很多,多态性丰富。本次课题研究为鹅掌楸基因组部分SNP标记的筛选。由于鹅掌楸基因组中SNP位点较多,需要从中筛选出有效地位点,能够显著控制性状的位点,所以筛选位点是非常重要的。
意义:从数量巨大的SNP位点中筛选出有效地位点,减轻实验工作量,为后续的SNP位点验证提供前提条件。通过一代和二代测序结果比较验证SNP位点,为后续的遗传图谱的构建做准备,检测假阳性为作图把关。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鹅掌楸属(Liriodendron)属木兰科(Magnoliaceae),是古老残遗双种属植物,目前仅存鹅掌楸(L.chinenseSarg.)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L.)2个种。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二者生长在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北欧、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鹅掌楸属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第四纪冰川以后仅在我国的南方和北美洲的东南部有分布,成为孑遗植物,在被子植物中处于原始而孤立的地位。鹅掌楸属植物不仅是研究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和杂交育种的好材料,也是探讨物种地理分布、居群与群落生态等的重要研究对象。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国内外相继对鹅掌楸属的起源、分布、系统进化地位、无性繁殖、开花结实习性及杂交育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缺乏适合鹅掌楸遗传学研究的分子标记,故利用SN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研究的报道仍然较少。因此,开发SNP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将极大促进鹅掌楸树种的相关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普遍存在于生物基因组中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该标记主要是指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变化,具体是指在DNA序列中单个碱基的变异。由于碱基对排列方式的不同,与不同的脱氧核酸配对结合,从而构成的遗传密码子以不同顺序编码成各种蛋白质,从而形成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到现在为止SNP标记的研究方法已经发展出了很多,主要包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利用化学方法(高锰酸钾、错配的化学裂解技术)研究、利用电泳方法研究(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利用杂交的方法研究(荧光共振能量转化技术、位点特异寡核苷酸技术)、利用酶法研究(NIRCA非同位素RNA酶裂解分析技术、CFLP裂解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BESS碱基切除的序列扫描技术、DNA:RNA错配分析技术)。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以北美鹅掌楸NK,鹅掌楸LS为为实验材料,NK为北美东部沿海较好的种源,LS为中国东南内陆种源。从两个亲本和198个子代中提取DNA送到华大公司进行测序,综合运用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SNP位点的开发。从开发的SNP位点中随机选取20个样本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的DNA进行凝胶电泳,通过观察电泳结果,寻找特异性的条带。把特异性的条带收集其中的DNA,再送去公司进行测序。比较前后两次的条带,对SNP位点进行验证。若条带较差,则证明引物不能很好的配对,需要淘汰该对引物。同时通过逐步提高退火温度达到引物的筛选,从而达到SNP的筛选。若实验前所准备的引物都不合格,则需要对引物进行设计达到实验目的。该实验主要是通过PCR技术进行的,主要实验操作就是PCR、跑胶、筛选,逐步找到实验所要求的SNP位点,为下一步的验证提供前提。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次实验从复杂的众多引物中找出有效地引物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的引物设计达到实验目的,设计出配对的引物。
4. 研究创新点
首次大规模的在连锁不平衡中找寻鹅掌楸潜在的功能性标记,提供以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的工具。
采用公司测序进行比对,增加了可靠性。
比较两次测序结果,寻找假阳性,分析变异类型。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