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找开题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导型新城建设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 2021-08-08 02:43:32  

全文总字数:71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1.探讨新时期新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

2.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南京新城建设的发展战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概况

工业革命后,传统的城市形式己无法满足经济活动对空间的需求,城乡空间的拓展成为必然。新城的理论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霍华德在田园城市理论中提出了社会城市的图解模式(见图1-1),这使他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这之后人们通过各种各样形态规划的探索,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规划原则。按照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不能无限制地向外扩散蔓延,而是应该在自身生长到了一定规模后,建设新的城市来容纳进一步增长的人口和产业,新的城市之间通过永久性绿带的设置以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公共交通体系方便联系,最终形成由多个田园城市共同组成的区域,称之为社会城市。

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原则,制定了大赫尔辛基方案。方案中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进一步扩张。这类卫星城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功能的设置以外,还给予一定数量的生产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但仅能满足部分居民的就地工作,由此也产生了与母城之间大量的交通问题,加剧了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程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

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第二章:国内外新城建设实践。本章着重对英国新城、日本新城的实践进行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一、传统新城建设在经历一段又一段开发热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新城新区建设的得与失,2014年,政府报告提出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以人为本,为了缓解东西部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不平衡,也为统筹城乡发展,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发展规模受到限制,而中小城市发展受到鼓励;其次,许多大城市的用地规模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或者规划理念的转变,纷纷被动或主动地停止用地扩展,转向存量规划,城市增长边界管理也逐步加强。新城新区建设受到更大挑战,相比传统的新城建设,如今的新城新区建设面临深刻的时代变革,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复杂而深广。因此,本文探讨新城建设的时代特色和角度相比以前的探索也随之改变。

二、本文以南京市新城建设为例,以江宁新城为例对政府主导型模式进行了分析。江宁区政府在资源集聚和政策倾斜上的优势,带来了江宁新城建设的快速推进和成果的初步显现。但是,随着江宁新城建设的深入,诸如政策依赖、人口导入等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对新城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样,在对仙林新城和浦口新城建设情况的比较中,也可以发现,仙林新城的睡城,现象和浦口新城的空城现象,或多或少都与政府主导有关。在市场对调配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政府如何起到主导作用,起到什么样的主导作用?将会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并将对南京未来新城建设提出建议。

三、基于区域视角研究南京的新城建设。以往的新城建设依托于主城,尽管政府、社会等都投入大量物力财力,新城仍然只是作为母城的子城,缺少独立性。基于区域视角下探索可以充分发挥新城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而不是仅仅和母城联系。随着南京的都市圈建设,南京将和安徽、浙江、上海有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联系,也为新城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