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2:43:31
全文总字数:97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加速增长时期,过去3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0%提高到2012年的52.57%,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2亿,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随着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在资源贫乏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的现状下,将给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借鉴针对西方城市郊区蔓延和边缘城市无效性等问题而提出的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紧凑城市理论,同时分析紧凑城市在新时期下的应用前景、意义,并探讨其在我国城市更新以及应对城市扩张的领域的运用,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将紧凑城市理论照搬到我国的城市规划领域,而是为了将其与中国的现阶段实际相结合,运用紧凑城市的相关原理为改造我国城市和应对目前的城市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并初步探索新时期下的新规划思路,以及紧凑城市在我国城市规划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解决我国快速城镇化阶段带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紧凑城市理论在1990年欧洲小区委员会(CEC)发布的布鲁塞尔绿皮书中首次公开出现,最初以欧洲历史城镇为原型,推崇紧凑、高密度的城市形态,通过紧凑发展,减缓或阻止城市蔓延,是应对城市蔓延的一种典型响应。1996年,英国学者迈克詹克斯等人编著的《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一书探讨了高密度城市的两面性,并对紧凑城市相关理论实践进行了深入观察,将紧缩城市这一概念推向了全世界。1997年,布雷赫尼提出了紧凑城市的定义:促进城市的重新发展、中心的再次兴旺,保护农地,限制农村地区的大量开发,更高的城市密度,功能混合的用地布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在其节点处集中城市开发,这标志着紧凑城市从概念走向理论。2000年以来,关于城市的紧缩程度如何衡量的研究开始渐渐出现,这些定量的研究大大增加了界定紧缩城市和衡量城市紧缩程度的可能性,也促进了全球关于紧缩城市的研究语境的统一。2000年,迈克詹姆斯的可持续城市形态系列丛书中第三本关于紧凑城市中明确提出紧凑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约化发展模式。200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2030》计划中提出建设一个紧凑城市的政策,2007年日本学者海道清信在《紧凑型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书中将城市设计作为实现紧凑城市的手段,并通过对欧美紧凑城市理论的观察,对紧凑城市的两面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一定的反思。国内:2006年仇保兴对当年城市规划年会发表的《紧凑度和多样性》对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中的紧凑度和多样性进行了探讨。2008年在中国大连召开的国际规划大会将城市集约增长作为大会主题,探讨了紧凑城市的不同尺度的等相关问题。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本文通过了解紧凑城市产生的背景,研究相关理论进展,紧凑城市理念研究,紧凑城市理论内涵分析与相关概念的了解,并进行研究框架的构建,对紧凑城市理念的价值观进行讨论,解决紧凑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问题,从而着重探讨出紧凑城市理论我国城市规划的启发以及探索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初步地提出紧凑城市理论对于缓解我国城市扩张所带来压力的作用和应用前景。计划:研究计划开题:1月15日;资料整理与分析:1月16日1月30日;论文框架及基本内容:2月1日2月16号;论文初稿:2月16日第二学期第六周;接受中期检查:第二学期第7第8周;论文修改及最终定稿:第二学期第9周第12周;论文最后完善、装订及准备答辩:第二学期第13周第14周;接受答辩:第二学期第15第16周。
4. 研究创新点
1、突出性:紧凑城市理论毕竟是一个诞生于欧洲的城市空间发展思想,而我国的城市在文化、政治以及城市实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着重突出无序蔓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危害,以及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规划,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划中的适用性。2、两面性:紧凑城市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必然会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要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学习,并得出正确的见解,综合的看待紧凑城市理论,从多个方面认识并加以利用。3、特色性: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了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借鉴紧凑城市理论,寻求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城市化的道路,将紧凑城市结合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中。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