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2:41:50
全文总字数:100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根据当前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针对江苏自然条件特点和乡村发展变化特点,重点探究乡村传统公共空间在城市化过程中自身的演变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布局形态方面的呈现出的新特点及与自然环境、村庄布局以及乡村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呈现出的新趋势。 通过表格记录、图表分析以及文字描述记录和表达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并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变化背后的动因以及影响因素,形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新结论和新借鉴,对于今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理想发展模式的探究具有特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概况: 近代以前,中国国内近代以前几乎无公共空间的相关著作和理论研究,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周礼城建思想的影响,注重中央轴线的对称式和严格的坊里制,强调封建君王对全城居民的封闭性管制,封闭性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空间、场地的开放性、公共性相悖,使中国早期在公共空间方面的研究匮乏。 近代以后,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大都侧重于从城市的角度对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绿地、公园等既成建成空间的研究,这些城市公共空间往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确定性,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已经建成的、确定的城市开放公共空间,而对乡村的公共空间演变发展的研究资料缺乏。 二、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公共空间的著作和研究较中国丰富,这是与国外早期民主城邦意识的崛起相关联的,城市公共空间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那时广场周围常布有交易所、电影院等各种公共设施,那时虽未出现公共空间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具有公共空间的特质和内涵。随着各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对公共空间的研究逐步深入各类研究和论文层出不穷。 研究历程概述: 1、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最早出现于 1950 年代的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著作。 2、1960 年代初,在建成环境中公共空间的概念才逐渐进入城市规划及设计学科领域,出现于芒福德(L. Mumford,1960)和雅各布(J. Jacobs, 1964)及其后的一些建筑学术著作中②;而直到 1970 年代公共空间才被普遍接受并成为学术界广泛研究的议题。 3、1970年代,二战后,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西方一系列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运动的影响,民主思想的抬头,同时经济基础的加固,注重个体权利的保护,强调平等、多元、民主的观念,更加多元和民主的市民社会思想意识逐步从西方学术讨论中扩展,并逐渐成为社会、国家的主流意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出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并逐步成为城市及相关学科探讨城市问题及环境、社会关系的平台。 三、国内外研究特点综述: 综上以上几类研究或注重理论策略演技或注重物质空间设计,当前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方向大概分为几类: 1、、社会性研究,研究公共空间的公共参与性、开放性、使用效率的研究,强调民主、多元思想的融合,注重理论策略性建议的提出。 2、审美艺术性研究,通过挖掘公共空间的场所特性和当地特色,注重空间设计的景观效果和环境艺术。 3、结合某个具体的案例和建设项目,对其中公共空间具体形态、布局进行城市设计,提出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四、总结: 国内外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均具有以下问题: 1、 较多关注城市,对乡村的关注较少。 基于历史原因和以往观念的束缚,对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的角度研究和论文较少,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往往被认为不具备太大价值。 2关注点的研究,面的研究较少。 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具体城市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类公共空间的研究,但从大范围乡村角度、结合某区域低于特色研究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建设的研究寥寥无几。 3、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对当前居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关注度不高。 不能结合当今时事和政策关注民生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建议。当前对公共空间的研究,作者往往从自身知识出发,从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角度出发论述,对实际生活关注较少。 4、对当前时事政策和热点问题研究和关注较少。 尤其对当前热点问题如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关注不够,对新型城市规划理论和政策下的公共空间的建设特点和趋势分析较少。 5、 当前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良莠不齐且研究的不够全面透彻。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乡村公共空间从20032014年间发表的文章一共仅20篇,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各类报刊的文章皆有涵盖,研究内容泛而杂且不够深入,且发表的相关文章多集中于近几年,需要有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补充。 |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研究内容: (1)探究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和演变情况,以及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趋势和特点;研究乡村公共空间的分布和建设情况,从自然、经济、文化、政策、社会等方面探究对乡村公共空间空间布局和研究影响的因素和作用效果。 (2)学习借鉴相关理论成果以及相似案例及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具体实例,根据我国村庄自然、社会特点,进行类比分析,并进行当前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下的乡村未来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城市、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建设的对比。 (3)研究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变化与村庄布局、居民生活的关系,以追求乡村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出理想的乡村发展模式。 论文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乡村公共空间相关概念区别剖析 1.2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目的和意义 1.3地区典型性特性研究 1.4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二章:乡村公共空间 2.1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类型 2.2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与问题 2.3乡村公共空间的人文精神与内涵剖析 2.4乡村公共空间的自然现状和景观研究 2.5乡村公共空间社会经济内涵分析 2.6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物质分布研究 第三章:传统与现代的乡村公共空间对比探究 3.1传统聚落中的公共开放空间 3.2现代村落中的公共开放空间 3.3现代乡村公共空间的传统意义 3.4现代功能与人文复合下乡村公共开放空间研究 第四章:乡村公共空间新趋势新特点分析 4.1自然基质变化 4.2社会经济影响 4.3政治策略驱动 4.4交通方式变更 4.5相关规划协调 第五章: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策略探究 5.1城乡统筹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 5.2城乡统筹下乡村公共空间趋势与特点 5.2城乡统筹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策略 5.3统筹其他方面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 6.1加强对乡村公共空间发展重要性认识 6.2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探究 6.3乡村公共空间的新时期建设 2.研究计划: ⑴第一阶段,2015.1.1-2.1现状调研,收集资料,拟订提纲; ⑵第二阶段,2015.2.1-3.1论文初稿起草; ⑶第三阶段,2015.3.2-4.10论文资料补充调查,论文修改完成定稿; ⑷第四阶段,2015.4.11-4.30论文定稿及范化修订,答辩。 |
4. 研究创新点
一、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建设问题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避免无限制的蔓延和扩张,又要不失去乡村本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基质和特色,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布局至关重要。 二、近几年来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等理论成为各行各业聚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和理论也层出不穷,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实际上是强调平等的观念和态度,通过对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寻求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的机制和模式,而相较而言,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更科学、范围分布更广、建设条件更好、使用效率更高,这也是未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乡村面临的现状、条件与城市有很大区别,在公共空间建立过程中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将提供一种创新的平台。 三、城乡统筹不应只体现在公共资源、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统筹考虑,同样对公共生活的载体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建设也应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考虑,考虑到各种范围的活动需要,统筹考虑人为活动的需求,尤其是村落与村落之间在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协调上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