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变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开题报告
2021-08-08 10:37:4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浪潮的不断兴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从2010年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不仅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议题,更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焦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出口贸易依存度逐步增大,出口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重要力量。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基于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也日益暴露出了其固有的局限性。针对我国产品各国纷纷实施反倾销措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出口产品在价格上没有完全体现出环境成本。
加强对出口贸易的环境外部性成本研究是落实和完善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出口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加强环境成本特别是生产的外部性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的核算势在必行。如何使得贸易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护好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和环境冲突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grossman和kruege(1992)将1987年的制造业贸易数据和1998年的美国污染治理成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tobey(1990)把环境资产作为一种投入品纳入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模型中,研究其对贸易的影响。ederington和minier(2003)及winters(2004)等学者都各自对贸易和环境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ropke(1994)从环境角度出发,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益提出了置疑。copeland和taylor(1994)对贸易与环境冲突问题的实证表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和税负高于发展中国家,在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下,污染密集型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污染排放量和环境污染。
国外对于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christiansen和haveman(1981)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环境标准对产业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kalt(1988)通过对美国1977年与1967年净出口的比较,发现1977年美国出口的污染密集程度比进口显著要低,而1967年并非如此。他得出结论认为,环境成本内部化对美国净出口具有负面影响。han和braden(1996)扩张和更新了kalt的研究,分析19731990年间美国的19个制造产业。最后得出结论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制造业净出口具有负面影响。以porter和vanderlinde(1996)等人为代表的修正学派认为,严格的环境措施等同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环境保护可以获得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收益。baulnol(1986)认为,如果一国没有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而另一国实施了环境成本内部化,那么未实施国的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就会增大而比较劣势就会下降,该国就会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专业化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生产。
我国国内对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的研究晚于国外。不过,从宏观方面对环境破环的经济损失剂量的研究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初就已经开始。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企业污染、城市污染与流域污染的经济损失的研究,其中关于环境与经济的国家基金项目是有显著的权威和代表性。在环境规制以及环境成本内在化上的研究集中在乐观的一面,如冠中(2010)在他的《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个方面出发,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得出结论,中国自身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出口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严格的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俞林,徐立青(2010)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认为,环境成本内在化从短期来看会增加产品的成本问题,改变原有的比较优势,从而对国际贸易的结构、现有的贸易体制产生影响。而从长远看可以促进企业改善产品结构,增加技术研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达到降低污染、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论文大致结构安排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创新点
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加上绿色壁垒、碳排放控制等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将不利变为有利,有利继续扩大的措施。为我国密集型产业寻找突破点,弥补缺陷。同时分析各国对我国在产品定价上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成本的案例,探讨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后企业该走的明智之路。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