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10:37: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成品领域,直到1990年代随着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国外学者才开始把目光聚焦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上。积极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降低中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有效缓解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摩擦,实现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种影响因素在数据采掘时处于不同的层面,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一般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展开分析。本文重点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国家层面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贸易开放度、国际直接投资、贸易不平衡、国家之间距离和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等。
我国农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现象。我国农产品的加权指数10年来一直低于0.5,这说明我国农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比较低的,可见要素禀赋仍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在逐渐提高的。从我国农产品无加权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加权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无加权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加权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这表明在农业内部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比重达的农产品种类,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而占进出口额较小的农产品种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
从农产品总体来看,各个时期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有一定的波动但是幅度不大。10年来农产品总体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小于0.5,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中所起作用不大。
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垂直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是由于我国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说明我国农产品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李嘉图模型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生产技术差异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古典贸易理论经赫克歇尔、俄林、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和罗伯津斯基等的发展,形成了以要素价格均等化、斯托帕尔萨缪尔森、罗勃津斯基、赫克歇尔俄林命题为核心的新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相同,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国际贸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产业间的贸易现象,然而它不能很好地解释二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即同一产业内部贸易。
从20世纪后期开始,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又集中在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区分上。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falvey与kierzkowski得研究颇具特色。falvey(1981)首先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指出: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高质量物品、劳动充裕的国家出口低质量物品。falvey与kierzkowski共同研究创立的f-k模型(1987)表明,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贸易也会存在,即产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两国间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增减具有重要影响。falvey与kierzkowski的研究将产业内贸易归因于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活动给出了解释。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一. 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又出口同一种产品分类目录的物品。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因此诞生了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这种贸易现象的新贸易理论。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已经占全球贸易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可见产业内贸易在当前国际贸易领域中占有绝对的地位。
产业内贸易出现以来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grubel and lloyd(1975)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去衡量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loertscher and wolter(1980)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如果产品的差异程度越高、交易成本越低,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greenaway(1982)强调贸易伙伴的偏好差异越大,产业内贸易的空间也越大。bela balassa(1986)测量了38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了人均收入、国民收入、开放程度越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也越高的结论。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和(1995)采用了新的方法来区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了国家或产业的特定要素怎样影响了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近些年来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越来越受到关注。fontagne和freudenberg(2002)研究表明在1980-1994年间欧盟成员国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从1980-1985年占全部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不足35%增加到1990年的45%。diaz(2002)发现相对收入高的国家出口质量高的产品,而收入低的国家正好相反。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西方国家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国家特征和产业特征两个方面进行,近于数据有限,本文主要检验规模经济、需求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四个产业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显著性。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