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化反应中活性炭负载型酸性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10:04:05
全文总字数:188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增塑剂通常是一些高沸点、难以挥发的黏稠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一般不与塑料发生反应,用于增加高聚物的塑性、改善加工性、赋予制品柔韧性,也是迄今为止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物质之一。其中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增塑剂是一类优良的耐寒增塑剂,其低温性能优良、耐冲击性能好、塑化效率及粘度性能好,目前主要作为辅助增塑剂以改善制品的低温性能。其合成是以乙二醇单丁醚和脂肪族二元酸为原料,在催化剂和共沸脱水剂作用下,进行直接酯化反应,其中二元酸包括戊二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等。
酸催化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酸催化反应一般都符合 bronsred 规则,即反应速度与催化剂的酸强度成正比,因此提高催剂的酸强度并加以利用,一直是催化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传统的化工生产中都是以液体酸(如浓硫酸等)作为催化剂,而以固体酸代替传统液体酸作催化剂是环境友好的绿色过程,固体酸具有区别于传统液体酸的一系列优点,如不腐蚀反应设备,无三废污染,制备方便,可再生重复使用,催化剂与产物分离简单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自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超强酸的研究就逐步受到重视。随着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可将固体超强酸分为六大类:(1) 担载于适当载体上的液体超强酸,如hf-sbf3-alcl3/固体孔材料;(2) 无机盐复合形成的固体超强酸,如alcl3-cucl2 等;(3) 硫酸根离子改性金属氧化物,即so42-/mxoy,如so42-/zro2 等;(4) 氟化磺酸化离子交换树脂,如nafion-h;(5) 杂多酸催化剂、强酸型分子筛、层柱粘土,如hm;(6) alcl3与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形成的络合物固体超强酸。
1979年,日本的 hino 等人第一次成功地合成了不含任何卤素,并可在500℃高温下应用的so42-/mxoy型固体超强酸。它是以某些金属氧化物为载体,以 so42-为负载物的固体催化剂。此类固体超强酸与含卤素的固体超强酸相比,具有不腐蚀设备、污染小、耐高温、对水稳定性很好、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极大的关注,成为超强酸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许多已被用于一些重要的酸催化反应中,显示出很高的催化活性。但从国外文献上看,so42-/mxoy型超强酸催化剂目前尚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这可能与它的使用寿命较短,及制备条件不易控制等因素有关。
吴艳波等人在《固体超强酸so42-/zro2-tio2-fe2o3催化合成乙酸异酯》中指出当zr、ti和fe的摩尔比为1∶3∶2时,so42-/zro2-tio2-fe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其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醇酸摩尔比1. 3∶1,催化剂用量(以0. 25mol乙酸计)1. 0 g,带水剂用量10ml,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达98. 5%。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采用直接酯化法工艺,以脂肪酸(癸二酸、己二酸等)与醇醚(乙二醇甲醚、乙醚、丁醚等)在固体酸催化剂和共沸脱水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考察复合型so42-/tio2-mxoy超强酸对酯化反应影响,主要考察掺杂元素种类、掺杂比例、掺杂方法、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复合催化体系催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较好的催化剂配方及制备参数,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探讨催化剂与反应性能间的构效关系;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催化剂用量,反应的投料配比、脱水剂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
1.固体酸初探:
用0.25mol/l、0.5mol/l、0.75 mol/l、1.0mol/l的硫酸分别浸渍直接购买的tio2和zro2,分别在在25℃、80℃、120℃下搅拌,搅拌时间为4h、8h、12h,分别经350℃、450℃、500℃、650℃、800℃焙烧,焙烧时间3h、5h、7h,得到催化剂样品,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4. 研究创新点
酯化反应原料创新:脂肪族二元酸烷氧基乙酯的合成,是以乙二醇单丁醚和脂肪族二元酸为原料,在催化剂和共沸脱水剂作用下,进行直接酯化反应,其中二元酸包括戊二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等。
催化体系创新:固体酸具有区别于传统液体酸的一系列优点,如不腐蚀反应设备,无三废污染,制备方便,可再生重复使用,催化剂与产物分离简单等。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