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与分配开题报告
2021-08-08 10:02:28
全文总字数:539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PPP模式在现在已经经过好多次的使用,它明显具有缓解融资困难、降低项目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三大优势,不仅在资金方面解决了一定困难,而且在项目的质量速度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点,由于PPP模式的特点和项目各方(特别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目标和出发点不同,在PPP模式的应用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前期谈判旷日持久,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如果不在项目开始前高效有利的解决那对项目的进行将起到很大的阻碍。因此本文以研究ppp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风险和分配,对该融资方式的风险进行分析,对其如何进行分担和管理进行阐述,从而为PPP模式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PPP模式虽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1992年英国最早应用PPP模式,涉及领域包括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卫生(医院)、公共安全(监狱)国防、教育(学校)、公共不动产管理等。此后智利、葡萄牙、巴西、泰国等也都积累了本国的PPP项目成功经验。在我国,PPP模式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主要在城市公用事业(供气、公交、水处理、供热、供水、垃圾处理)和交通运输建设等(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方面。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是香港地铁及北京地铁四号线。但总的来说,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和成熟的应用体系。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公私合营项目的简称,是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式。近些年来,为解决大城市居民交通出行问题,我国积极开拓地下空间,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在修建轨道交通。然而,由于轨道交通造价每公里动辄上亿,各地政府都深感建设资金压力大。与此同时,我国民间积聚了大量资本,缺乏投资渠道。民间资本进入轨道交通建设已悄然兴起。本论文拟针对ppp轨道交通项目,分析轨道交通运营特点,在此基础上,从轨道交通全寿命期的角度出发,分析其面临的风险,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给出有针对性的应对建议。
1.计划安排:
2012.2.13~3.1文献综述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PPP模式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应用所以,本文将通过对已有的案例进行分析,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并亲自制作问卷进行调查,构建风险分担模型,从而最直观的进行风险分析分配。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