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找开题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增长模型的研究开题报告

 2021-08-08 10:00:16  

全文总字数:94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演变的研究,分析在半散养模式下麋鹿种群数量增长的特征和规律,揭示种群密度和病毒素(如寄生虫等)对种群数量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从种群发展的角度为单位群落的良性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从而解决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丁玉华,朱梅,任义军在《苏北滨海湿地麋鹿恢复种群的研究》中提到:麋鹿种群在我国的兴衰史,公元前1700到1100年之间开始衰落,直至灭亡,到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入39头麋鹿,从此我国科研人员开始对麋鹿进行研究。丁玉华等人统计了1986年至2004年大丰麋鹿的年均出生率,死亡率和年均增长率,并比较了野生麋鹿和半散养麋鹿之间的健康状况,发现野生麋鹿膘况明显好于半散养麋鹿,但是繁殖了低于平均水平,死亡率也高于整个大丰的半散养麋鹿群,说明野生麋鹿需要更优越的栖息地生境条件,而人类频繁的活动,干扰了鹿群的正常繁衍栖息,但是对鹿群整体的出生率,死亡率产生了良性效果。

丁玉华,王立波,徐安红,任义军,解生彬在《大丰麋鹿野生放养》中提到:野生动物专家认为只有在麋鹿的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经过研究者的努力,我国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上除乌邦寺外第一大麋鹿种群,且正在逐步恢复它们祖先的生活行为。现在,经过几次的野放实验,我们已充分证明大丰麋鹿保护区生态环境适宜麋鹿生存。然而,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水源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开始恶化,野放麋鹿生存空间小,食物紧缺等问题渐渐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同心协力给麋鹿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杨戎生,张林源,唐宝田,钟震宇在《中国麋鹿种群现状调查》中提到限制中国麋鹿迁地种群健康发展的具体原因有:奠基者效应,即遗传来源窄,没有建立与小种群的遗传交流,导致性比失调,近亲繁殖难以避免,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抵制随机风险的能力低;其次是目标种群数量过小,由于本身容量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很难在恰当的期限内,建立起目标种群;再其次是栖息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局限性,有的栖息环境不适宜麋鹿活动,如山坡地会导致麋鹿摔伤,缺少水塘使麋鹿易受寄生虫侵扰,缺少水生植物,导致茅草损伤牙齿等等;最后管理不善,资金短缺也是影响麋鹿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要快速发展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政策,明确建立迁地保护种群的目的,采取措施克服奠基者效应,在管理中引入异质种群的概念等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保证麋鹿种群的迁地保护有效快速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一、研究内容

1.绪论

1.1背景中国麋鹿种群的兴衰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根据相关资料中麋鹿种群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出相关数据,结合大丰自然保护区寄生虫生长的规律及工作人员对寄生虫采用的防治措施,抽象出麋鹿种群发展的模型,用matlab中iode工具,描绘出种群密度与寄生虫数对麋鹿种群发展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