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tsu的图像阈值分割算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9:59:53
全文总字数:283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图像阈值分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割技术,利用图像中要提取的目标区域与其背景在灰度特性上的差异,把图像看作具有不同灰度级的两类区域(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的组合,选取一个比较合理的阈值,以确定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应该属于目标区域还是背景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二值图像。阈值分割法的特点是:适用于目标与背景灰度有较强对比的情况,重要的是背景或物体的灰度比较单一,而且总可以得到封闭且连通区域的边界。
图像分割是指将图像分成若干个区域,并从中将需要的目标区域提取出来的技术和过程,是图像处理的重要步骤,分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图像处理的后续工作的进行,所以对图像分割的研究一直是图像技术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阈值分割法是图像分割的常用算法,是根据阈值将图像分成目标和背景两类,其关键是阈值的选取。由 Otsu于1978 年提出的一维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算法),以其分割效果较好、适用范围较广、简单有效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当图像中的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区别不明显时,阈值选取变的困难,应用此方法分割会使图像的信息丢失,出现比较严重的分割错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图像分割是图像分析、理解和计算机视觉中的难点,在图像分割的诸多方法中,阈值化技术以其简单、有效、便于理解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其中,最大类间方差法 、最大熵法 、最小误差阈值法 是 3 个最常用的分割方法。
最小误差阈值法是Kittler 和 Illingworth 提出的,国际上有很多学者对最小误差阈值法进行了研究 ,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我们运用信息论中的相对熵进行了解释,为该方法的使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国内外图像处理分割技术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知识在分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参与分割过程的方法、基于知识构成模型的方法是图像分割研究的关键问题。现在可以运用于人工神经网络,和在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者并行计算机上进行软件模拟。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第1-3周:准备工作、确定设计方案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做好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第4周至第15周:通过理论分析、公式计算、确定提出算法的可操作性等;编写matlab程序,实现算法的功能。撰写设计说明书包括:引言、设计方案、技术分析、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
第16周:毕业设计答辩。
4. 研究创新点
对原有的基于二维Otsu 算法进行创新,在不失去图像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提高运算的速度,提高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解决传统二维算法运行效率低的基础上,兼顾分割的质量,对阈值寻优,并给出实验加以验证。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