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 Henry’s Maj Wks开题报告
2021-08-08 09:38:21
全文总字数:497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欧亨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创作的小说主要取材于美国社会基层,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本文通过小说的情节展示,主要分析主人公人性的双面性,并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主人公这种弃恶从善行为的原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综述
欧亨利是20世纪最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与契诃夫、莫泊桑齐名,被称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在他传奇的一生,他走遍了美国的各个角落,从乡村到城市,几乎体验世界上所有欢乐与痛苦,目睹了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他十分关心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同情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不幸遭遇,热爱他们天性中的美德,憎恨上层社会代表人物的剥削成性和丧尽天良,揭露他们的心狠手辣和丑恶嘴脸。他的小说以出其不意的结局,幽默的语言和小说人性主题而著称。其中,人性主题使他的小说拥有更加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国内外学术界对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性主题都有详细的解读和剖析。
邹积艳在《从欧亨利小说的人性美谈文学欣赏的人文教育价值》中提到欧亨利短篇小说以人性作为主题,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其小说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表现的是人世间最基本的情感,展示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他笔下的人性美人物,多数都有一种奉献精神,尤其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贝尔门,《麦琪的礼物》中的小夫妻吉姆和德拉,他们的人性之美都具有很高的人文教育价值。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小说情节来分析欧亨利四部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双料骗子》、《重新做人》以及《提线木偶》--中主人公的人性双面性,并且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主人公最终弃恶从善的原因。主人公的人性在最后出现陡然逆转,出现意料不到的结果,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 09年10月1日~12月31日 搜集资料,定题,完成论文提纲,提交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特色在于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析理论来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主人公人性由恶变善的原因。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