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の独特の生死観及びその原因について开题报告
2021-08-08 09:36:15
全文总字数:58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探究日本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并侧重于分析日本人这种独特的生死观的成因。铃木大哲认为:日本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生命哲学,却有死亡哲学。正因为日本人有着异于他国的死亡哲学,我们对于日本人生死观的研究就较为深刻的意义。这一方面利于我们深入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中发现中日生死观的差异,从而对化解长久以来中日之间因为国民性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他人研究日本人生死观提供参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有许多针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先行研究。
1.关于日本人的生死观,①日本学者立川昭二(日本人的生死观 1998)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不是完全隔绝的,而是认为在某个地方时轮回相通的。这点出了日本人并没有把生与死完全对立起来看。②戴季陶(日本论 2005)认为日本人自杀的一个很特殊的原因是,在自杀者的心理状态上含有一种积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待死亡的积极心理,即死亡不代表结束,而是精神的永存。
2.关于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因素,①南博(日本人的心理 1991)认为:日本人从中学开始学习论述无常观的文章,其代表了日本人的人生观,不仅如此,日本文学还将无常观植入人们的心里。说明诸行无常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意识中,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②叶渭渠(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 2002)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日本人赞赏樱花凋零的美丽,体现日本人物哀的意识。死是哀愁的,但是因为日本人的这种对物哀的赞美心理,使他们能够以欣赏的态度去审视死亡。③松
本一男(中国人与日本人 1988)一书中指出,日本人认为每个人死后都会成佛,他们极不喜欢议论死者的是非曲直,认为这是鞭打死者。正是日本人普遍认为一个人无论生前做过什么,都可以以死免罪,那么死亡对于日本人来说便成为一个能够使精神得以升华、灵魂得以永存的阶段,不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存续。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以及对有关论据进行的分析,列举实例来探讨日本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并从无常观、物哀的审美意识、耻感文化及日本人对待死者的宽容态度等几个方面分析日本人能够坦然接受甚至崇尚死亡的原因。独特的生死观是日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人生观的体现,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化及日本人的民族性。
はじめに
1.日本人の死生観の具体的な表れ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例举具体事例,来引出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探讨,主要从无常观、审美意识、耻感文化以及日本人对待死者的宽容态度等方面入手来分析日本人独特生死观的成因。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