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2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的选择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9:35:00
全文总字数:232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杉木第2代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预测亲本和子代个体的育种值,为筛选生长量大的杉木高世代种子园中的优良家系和子代个体,挖掘杉木良种潜力;同时将选择优良家系中的优良单株,用于充实下一轮育种群体或可用作无性繁殖的母株。
通过子代测定,达到种子园亲本之间相互比较,做到优中选优;判明亲本与子代之间的关系,即子代和亲本特性之间相似的程度。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动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 )为杉科杉木属的一个单种常绿针叶树,是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特有的主要造林用材树种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天然分布于东经10130′至12153′,北纬1930′至3403′之间,遍及我国整个亚热带的南方17个省区,杉木干形通直圆满,纹理美观,木质轻而韧,广泛用于的建筑、家具、桥梁、造船及室内装修等行业(叶培忠,陈岳武. 杉木自然类型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64,9(4):297-310.)。杉木遗传育种研究是杉木研究中最活跃、研究成果和报导文献最多的领域。早在1957年福建林学院俞新妥教授就开始进行杉木种源试验,开创了我国杉木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的先河。此后,南京林业大学于1973根据国际产地实验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首次组织了全国性的11个杉木产地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将杉木自然分布区划分为中心、一般和边缘三个育种区:在中心区的亚群体比在边缘区的亚群体在遗传上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提出福建省用当地选择的优树建立种子园是适宜的观点(陈岳武等,1980)。在杉木遗传育种研究方面比较系统的主要是南京林业大学主持的全国杉木子代测定课题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的杉木子代测定、杂交试验、种子园建设、多世代改良等;中国林科院主持的全国杉木种源试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了杉木全分布区的种源在南方各省区40多个试验点进行测定,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种源区划、优良种源选择等。南京林业大学陈岳武教授、施季森教授先后主持制定了杉木多代遗传改良程序,在第一代改良的基础上又进行第二代改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施季森,1994a)。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杉木育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种源试验、遗传多态性和分子遗传变异、杂交试验和多层次遗传变异、无性系选育、种子园基础理论研究及管理技术、杉木第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效果分析、杉木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遗传变异及优良遗传性选择、杉木第二代种子园亲本性状遗传变异研究、杉木种子园子代性状相关性研究;另外,在杉木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
国外相关树种研究进展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估计杉木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预测单株每个性状的育种值,为遗传参数和选择育种提供依据,并选出生长性状优良的家系和单株。具体内容包括:(1)方差分量的估计;(2)单株狭义遗传力、遗传相关的估计;(3)育种值的预测;(4)优良家系和优良个体的选择以及遗传增益。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1、 材料创新我们所选用的材料来源是1994年春造林,目前刚刚达到成熟林的标准。所以我们选的这批材料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是一批有创新性的材料。
2、 方法创新利用限制性极大似然法(REML)估计方差分量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预测个体树育种值。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