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无性系树皮厚度的遗传变异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9:34:57
全文总字数:275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是为了满足科学生产的需要,通常期望能满足如下要求:(1)为种子园存优去劣提供家系平均值;(2)为下一世代的选择提供一个没有亲缘关系的基本群体;(3)提供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值,如重复力、遗传相关和变异系数等;(4)提供遗传增益的估算或论证;(5)设计简便, 成本较低。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杉木作为我国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对占有树干25%的杉木树皮的研究也更加重要。在林业的各项工作中,了解树皮其生长变化规律也很有必要, 特别是在一些数表编制工作中对提高解析木的利用率具有很重要意义。树皮率作为研究杉木树皮厚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树皮厚度树皮率的变化规律和对树皮厚度,树皮率与树干直径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得到以下两点:(1)树皮厚度, 树皮率的变化随树干部位的变化而变化;(2)杉木树皮厚度, 树皮率随树干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国内的最新进展为杉木树皮的苯酚液化研究,即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杉木树皮液化反应中苯酚与木材组分发生了明显的酚化反应,木材组分纤维素的晶结构遭到破坏,液化反应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均充分降解。作为我国南方林区重要的用材树种经过几十年的遗传改良已进入到高世代改良时期, 材积生长量也已获得较大增长, 同时已形成了种子园有性育种与无性系选育相结合时代, 使我国的杉木育种工作朝着速生优质的方向前行。经过多年研究, 杉木无性繁殖技术、采穗圃营建技术以及无性系测定技术已趋成熟,选择出优良的无性系进行有性选育再利用,使无性与有性相结合, 以便更进一步提高其遗传品质。国内的杉木树皮主要用于副产品加工及再利用、家具制作和作为中药的成分等,但是在对于杉木树皮厚度的遗传变异的详细理论数据研究上,国内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未能形成一个比较丰富完善的体系,如在估计树皮厚度的遗传变异的加性遗传相关、遗传参数等方面都未能拿出详细的理论数据,以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
国外研究动态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测定树皮厚度和树干直径,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限制性极大似然法(reml)估计方差分量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预测遗传值。 结果分析:分析杉木树皮厚度在无性系系间和无性系内的遗传变异;分析树皮厚度与树干直径的关系;对每棵树测定的性状利用blup法进行个体树树皮厚度的遗传值分析。要求计算出树皮厚度的遗传值,为计算材积和选择育种提供依据。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本次实验数据来源于1994春季种植的杉木苗,材料来源为湖南20个,贵州20个,广东18个,浙江亚林所21个,共计79个无性系。
按无性系来源(不同省份)分4个单独试验,每个试验设4株小区,纵排,重复10次,按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带长50m22条,到现在为止杉木已进入半轮伐期,材料选取精确。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