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我国南方杨树人工林主要锈病病原菌的形态性状调查开题报告
2021-08-08 09:34:03
全文总字数:247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控制锈病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抗病育种,垂直抗性品种或主效基因抗病品种的杂交选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速生杨的重要策略。
杨树锈菌多样性是影响抗病育种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杨树的不同种或类型,对其相适应的杨锈菌种类,具有比较明显的寄生专化性,但同一种松杨栅锈菌可以寄生在包括青杨派及黑杨派的几十种杨树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有关杨树叶锈病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对杨树锈病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分化、杨树抗锈性的鉴定、抗锈病基因分子标记及其遗传图谱的构建、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松杨栅锈菌变异快、易产生新的生理小种,最早提出生理分化现象的是van vloten h等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欧美等国学者才对该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pinon等人报道在比利时、法国和荷兰等西欧国家存在2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并首次将其定名为e1和e2, 1986年在意大利发现了新小种e3,不过却未对杨商品林造成重大影响。
然而,1994年在比利时发现的新小种e4,曾一度使欧洲、北美杂交速生杨遭受毁灭性打击,近年来又在法国发现新的致病性小种e5。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2012.9月 阅读文献,搜集相关资料 2.2012.9月底~10月底 采样,电竞观察 3.2012.11月分析数据,成文
4. 研究创新点
关于杨树主要致病菌形态学相关研究较少,为明确危害我国南方黑杨人工林的锈病致病菌的生理小种,我们收集南京,武汉,泗洪,石首四个地区的锈菌为材料。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包括扫面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投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寻找形态上的特征,以提供分类的依据,为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