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柳木材主要成分变异分析开题报告
2021-08-08 09:33:42
全文总字数:205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木材材性是林木育种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材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木材制品的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化学成分是木材材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和评价原料质量、确定制浆造纸工艺的重要依据。因此,不同的化学成分在木材应用中有着不同的意义。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化学组分。纤维素在木材细胞壁中呈微纤丝状,由纤维素分子组成的长束,其束间略成平行排列,这是纤维素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在木材中的含量影响制浆得率。木质素是由苯基丙烷结构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细胞的结壳物质,在自然界中不能单独存在,而是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共存于木材细胞壁内。木质素的含量决定了化学药品消耗和污染负荷,极小的木质素含量的改变,都会引起很大的经济效益的改变。半纤维素是除纤维素以外的全部碳水化合物(少量的果胶质和淀粉除外),即非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又称戊聚糖,在制浆造纸工业上用化学浆生产普通用纸时,应适当多保留些半纤维素,这既能提高制浆得率,又能对纸浆的打浆性能及成纸性质有良好的影响。通过对杨柳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并作比较分析,阐明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为今后在生产及能源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木材材性的研究很大的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伴随着纸浆造纸工业迅速崛起,随之木材材性研究兴起。在19世纪的漫漫长河中,法国人anselmepayen首先将木材用硝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交替处理,获得了纤维素(cellulose),并将除去的物质称为结壳物质(incrustingmatter),这一事件标志着木材化学研究的开始。之后德国henneberg和stoman两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应用广泛的粗纤维的分析方法。1865年schulzef以木质素(lignin)代替结壳物质(incrustingmatter)。直到20世纪初klasonp明确指出,木质素的基本亲缘物质是松柏醇衍生物类物质。在19世纪末由schulzee提出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的概念,其结构是于20世纪中后期才被发现。clothier20世纪初期提出了材性育种的问题,schreiner之后发现了材性遗传改良的可能性,zober等人于1962年用实验证明了林木材质遗传性的存在。国外在50年代中期对重要纸浆材种化学成分的变异进行了研究,pashin等对木材化学方面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自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50年代以来,林木材性的遗传变异和改良研究开始受到各国育种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外学者对木材性质遗传变异研究得比较早,早在1911年,clothier就提出了材性育种问题,schreiner于1935年发现了材质遗传改良的可能性,zobel等于1962年用实验证明了林木材质遗传性的存在。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木材材性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研究始于成俊卿先生对黄花落叶松、红松人工林和天然林材性的对比实验。此后,我国对木材性质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杉木、马尾松以及一些国外松树种,如湿地松和火炬松等。对阔叶树材,研究最多的是杨树,偶见柳树、桉树、泡桐等树种。王明庥等在研究i一69杨小叶杨和i一69杨欧洲黑杨f1无性系的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时指出,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独立的,表明选择一个密度大、纤维长、微纤丝排列紧密的优质材性基因型是可能的。潘惠新等发现,年轮宽度与早材宽度、晚材宽度遗传相关比较密切,与晚材率之间相关很弱;而年轮密度与早材密度、晚材密度、最小密度及最大密度相关密切;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木材密度性状幼一成相关及早期选择研究,确定了木材密度性状早期选择林龄和选择性状(潘惠新等,1998)。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有计划的开展林木育种研究工作,五六十年代进行杨树杂交育种,部分树种的类型研究和母树林营建。我国在5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重要树种木材化学成分的测试工作,80年代初期将重要用材树种化学成分进行了汇总。随后许多研究者开始进行速生用材化学成分的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木材科学的研究工作,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在木材构造、性质利用、木材保护、木材改性及其测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的成绩。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利用vansoest纤维测定法对杨柳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利用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研究其变异规律。
方案拟定
1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通过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测定,揭示了木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