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提取物及其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开题报告
2021-08-08 03:20:32
全文总字数:50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银杏外种皮是银杏果仁的皮层,即种子硬壳外面部分,我国每年有大量的银杏外种皮被废弃,未被开发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而且皮肤接触它常引起漆毒样皮炎。银杏外种皮内含有含量较高的酚酸性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过敏、抑菌、防治病虫害等功效,可用作日化产品添加剂,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活性成分,随着国际上对银杏提取物(GBE)中银杏酚酸含量的严格控制,也促进了对银杏酚酸类物质的研究。从银杏外种皮中浸提银杏酚酸类化合物的方法报道不多,国外主要采用正己烷、氯仿、乙醚等极性较低的有机溶剂浸提,虽然溶出的杂质少,但溶剂的渗透性不强,耗量大,毒性也大,成本较高。其中,银杏酚酸是一类源自银杏和授如树等植物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其在银杏中的分布以外种皮中为多,银杏叶、果肉中的含量要次之,是一个值得研究开发的活性成分。银杏酚酸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抑菌、防治病虫害等作用,在化妆品、生物农药和医药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银杏酚酸由于具独特的药理和毒理活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的深度也在加大,当与银杏叶比,银杏酚酸的研究还很少,因此人们需要加大对银杏酚酸的研究。(1)利用现代色谱分离理论,建立银杏酚酸高效准确的定量和分析方法;(2)对从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进行提取;(3)将提取的银杏酚酸与不同金属盐进行配位,探索配合物的制备工艺;(4)研究银杏酚酸及其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银杏酚酸可看作是水杨酸分子在苯环c6位上有较长侧链的系列化合物,该长链分烷基和烯基两大类,一般由13~17个碳原子组成,其中以银杏酸(ginkgolicacid)含量最高,其次是氢化银杏酸(hydroginkgolicacid),氢化银杏亚酸(hydroginkgolinicacid)。
据研究表明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含量比银杏肉、银杏叶中高。银杏酚酸是银杏提取物产品中最关键的限量指标,但目前国际上没有公认的准确的定量分析银杏酚酸的方法。由于银杏酚酸的种类多,结构极为相近,常规的分离纯化和分析方法难以凑效。所以才吸引大量人去对其进行研究。据了解,我国是银杏的原产地,银杏资源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但是我国的提取技术相对落后,一直很难达到国际银杏提取物的标准,所以只能以出口银杏叶或其粗提品为主。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银杏提取浸膏(gbe)质量标准为德国schwabe公司于1991年专利所提出,要求黄酮含量高于24%,内酯含量高于6%,银杏酚酸类物质含量低于10ppm。国内生产的gbe在黄酮和内酯这两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已达标准,但在银杏酚酸含量的控制上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国内生产的银杏提取物很难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这也让一些学者发现了商机,促使国内学者对银杏酚酸类物质的提取和纯化研究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jisukl等人从银杏外种皮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银杏酸、银杏酚和银杏二酚,这些物质能抑制多种人体癌细胞的生长,而对正常结肠细胞的细胞毒性小于相应的结肠癌细胞。masaton等试验了银杏酸抑制透明质酸酶、酪氨酸酶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抑制酶活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对透明质酸酶的抑制率高达9o%以上。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1利用现代色谱分离理论,建立银杏酚酸高效准确的定量和分析方法
银杏酚酸的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有反相液相色谱(hplc)、色-质谱联用(gc/ms)、薄层分析法(t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
4. 研究创新点
(1)准备试验仪器和材料:有银杏外种皮,银杏酚酸标准品,甲醇,乙醇,大孔吸附树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2)利用现代色谱分离理论,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将银杏酚酸进行测定,先将银杏酚酸标准品用纯甲醛配成标准溶液,用于制作标准曲线。
(3)银杏酚酸粗提液的制备,称取银杏外种皮,以80%工业乙醇为浸提溶剂,采用1∶7的料液比,60℃下回流提取3次,每次4h,经抽滤,真空浓缩后得到银杏酚酸粗提液即吸附原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