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扬州城市转型——以南河下地段为例开题报告
2021-08-08 03:20:06
全文总字数:199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课题以近现代时期的扬州老城南河下地段为研究对象,研究老城内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的变化,试图从该片区域探讨扬州从一个传统的运河城市转型为现代城市的历史过程。
该研究对于理清当代扬州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协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在当前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对于正确认识扬州运河遗产的价值并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概况:扬州,这座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的城市,关于其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国内学者一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剖析扬州近代发展及现代化迟缓的原因,总体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来自于经济、政府与公民自身;而客观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发的变迁等。另一方面通过对扬州周边城市发展的对比,寻找扬州加快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路径。然而却极少有学者将目光投向通过研究扬州的城市形态结构的转变以探求近代城市转型与其发展历史之间的必要联系。
叶美兰曾在《近代扬州城市的发展模式兼与周边城市比较》中写到:扬州的发展是在外部冲击及示范下开始的,内部结构上出现一些新因素,它们构成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从而导致城市性质发生转型,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与社会转型。在其文章《近代扬州城市现代化缓慢原因分析》中直言:运河体系的瓦解是造成扬州没落的重要原因。提及扬州近代的没落,很多学者在其研究中会与盐商经济联系在一起,而这也证明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单纯的商业的基础上,而没有工业的强力支撑是不稳固与持久的。《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及城市的类型与转型。整书分为传统城市的继承与演变、开埠与近代城市的发展、近代工业、交通与城市发展。
2.国外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对近代扬州城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历史层面的分析以及扬州历史遗产的保护,施坚雅与芒福德的理论研究被林达约翰逊在《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中应用在近代扬州城市的研究中,书中对清代扬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州所处的空间环境、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它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澳大利亚的学者安东篱在其所著《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一书中,试图用现代城市的理论去分析古代扬州的历史,在经济的背景与平台上去解析社会与文化现象。在《两个世界间的中国城市》里,学者们特别关注中国各区域之间的交通与移民,两个世界(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藩篱并没有被打破,此书虽反驳了西方优越论,却没有根本质疑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两个世界 对比下的中国区域划分是否成立。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分析扬州近代发展的历史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理清扬州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研究老城内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的变化,再现扬州近代转型的历史过程;
4. 研究创新点
1.时间上向后拉伸:后运河时代。将对近代扬州城市历史发展研究的时间跨度延长至后运河时代,即运河衰落后的扬州城市发展与转型,以更好地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追溯转型发展的内在因素。
2.空间上以小见大:南河下地段。本文研究的范围包括对整个老扬州的研究与分析,重点地段选择较具代表性的南河下地段,通过详细分析该区发展轴线,以小见大,窥视扬州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将研究重点转向通过研究扬州的城市形态结构的转变以探求近代城市转型与其发展历史之间的必要联系。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