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郊区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的关联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3:18:48
全文总字数:113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大城市郊区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地与居住地在空间上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引发的平均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增加也让很多通勤者苦恼。因此,研究大城市郊区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的关联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优化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布局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为交通发展规划及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引导城市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一研究对于解决其他同类城市的交通拥挤等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在分析就业-居住关系与通勤交通相互关联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影响因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不仅有效的解决城市的各项交通问题,更能引导城市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一研究成果能够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以及未来城市客运交通的政策制定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对就业-居住的空间关系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受到关注,但是发展很快。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问题的日益显著,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的关联备受瞩目,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课题也逐渐增多。
李强、李晓林通过对北京市两个大型近郊居住区的研究发现:居住郊区化导致职住分离,不仅使得每天向中心主城的通勤交通流量增加,引发交通拥堵,而且使得居民的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都有所延长,因此,尽可能的减少职住分离显得十分重要;周素红、杨利军从广州市的就业-居住空间以及居民的通勤基本特征出发,通过调查所得的实际数据,并运用gis技术,研究了广州市的通勤空间特征。研究认为:就业-居住空间对于居民的通勤距离、通勤方式选择以及空间分布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张艳、柴彦威基于对北京市的10个典型居住区的居民日常通勤行为调查数据,比较了不同居住区域居民的通勤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居住区域居民的通勤行为显著不同,通勤交通能够直接反映城市就业-居住的空间关系;孙斌栋、李南菲等在对上海市居民采取问卷调查从而得到实际数据的基础上,构造了3个不同的职住平衡指数(总量职住比率、实际职住比率、职住距离),并运用统计分析检验的方法,证实了职住平衡是影响通勤时耗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住平衡有利于减少通勤时耗并提高通勤效率。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及实地考察,利用excel及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得到大城市郊区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之间的关系。最终,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解决交通问题。
计划:第1~2周独立检索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后,列出论文提纲。
第3周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并提交开题报告。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全面分析了大城市郊区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的关系,以优化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吸取其精华,并改善其不足,为城市交通规划及城市客运交通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供其参考。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