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隧道出入口衔接路段处交通优化方案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3:18:45
全文总字数:253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总结出城市隧道 地面形式的实际交通特征,形成隧道出口的衔接路段处交通优化方案,并为今后旧城区改扩建、新城区隧道的建设及服务水平评价提供参考价值。
意义: 隧道作为连续的道路线形上的特殊结构物,隧道出口处于两种不同行车环境的过渡段,该处的设计对隧道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隧道出口是形成事故黑点的主要路段。本研究根据我国城市隧道的实际情况,对隧道出口处线形和衔接段长度进行研究,提出城市隧道设计优化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隧道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对于提升既有交通通道的安全也具有重要价值,并能给道路交通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目前对隧道内的交通安全研究和高架形式的快速路出入口匝道衔接段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研究比较多,其研究思路往往是基于高速公路的研究方法,而对隧道 地面形式的交通设计关注较少。此外,对于各种组合形式下的快速路匝道出口最小间距的定义和研究结论各有不同,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
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增强,国内许多学者对隧道安全也有一定的研究。熊世龙认为目前公路隧道设计多为进口至出口,使隧道设计受到一定制约,隧道设计范围一般宜从进出口洞门处各向外延伸100~200 m,包括洞前的渐变段、转向车道、绿化布局及边坡结构处理等,有时还包括桥梁,一并纳入隧道设计范畴。殷瑞华和朱光仪对隧道进出口平纵线形做了研究,指出隧道线形设计原则是隧道服从路线、路隧结合,除此之外还要着重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通过对道路交通流量、道路设计参数、隧道限制车速等参数的调查分析,通过对交叉口车辆排队长度模型进行的优化,以及结合出口的组织形式,确定隧道出口安全距离,建立理论上衔接路段最优长度模型,对模型的可靠度检验,为以后的隧道出口衔接路段设计或改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计划:第1~2周 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形成对城市隧道出口衔接路段交通情况的基本了解;
第3周 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并提交开题报告;
4. 研究创新点
国内目前在隧道的研究中,对隧道内的交通安全研究和高架形式的快速路出入口匝道衔接段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研究比较多,其研究思路往往是基于高速公路的研究方法,而对隧道 地面形式的交通设计关注较少。
而采用地面形式的隧道出入口衔接路段处设计,若没有全面考虑相应的交通组织问题,更容易成为交通拥堵节点。
本研究通过对各道路交通参数的调查分析,结合各种实际因素,得出城市隧道 地面形式的城市道路实际交通特征,形成隧道出口的衔接路段处交通优化方案。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