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模式下BRT系统客流发展特征分析开题报告
2021-08-08 03:18:15
全文总字数:328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基于TOD理念的新区发展经历产生、发展、成熟稳定的过程,呈现生命周期的特征,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将新区的发展看成一次生命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征。根据其阶段特征,新区的快速公交客流也呈现阶段发展,论文将分析TOD的发展阶段进而分析新区基于TOD理念的BRT客流发展特征以及客流规模的组成。
通过对公交优先模式(TOD)产生、发展、成熟三阶段的特征分析,有助于完善城市TOD发展模式,给城市制定一条正确的交通发展规划方向。BRT系统根据不同的级配,需配置不同的系统设施,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整合能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构建和谐社会,也利于引导城市交通的发展。考虑TOD各阶段的特征及BRT系统的不同级配设置,分析各阶段下BRT系统客流发展特征,借鉴生命周期理论预测每阶段的交通需求,为城市新区提供最优的公共交通规划方案。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tod模式下brt系统的研究现状
1 tod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tod最早最深入的当属美国。在经历了并正经历着小汽车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其城市或地区经历了以郊区蔓延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空间扩展过程,此举导致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密度趋向分散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即后来演变为更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之一的peter calthorpe,其所提出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使用开发策略逐渐被学术界认可,并在美国一些城市得到推广使用。1993年,peter calthorpe在其所著的《the americanmetropolis-ecology,commun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艺术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并为基于tod策略的各种城市土地利用制定了一套详尽而具体的准则。
1997年,robert cevero在总结以往的tod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的3d规划原则,即density(密度)、design(设计)、diversity(多样性)。通过相对较高强度的开发,确保公共交通的开发经济要求和密度的要求。同时通过基于传统价值观的行人导向的土地混合使用和行人导向的空间设计,使之能够满足人们多样性的交通选择。
2000年,马隆和尼古拉斯在《tod在圣迭戈一种规划理念实施的渐进过程》中介绍了tod在圣迭戈的实施情况并分析了遇到的问题,总结了tod所面临的四个方面的阻力:使用现有线路的限制、在已开发区域中集中开发用地的困难、市场条件和财政与经济阻力。此外,文章还明确提出了tod要与城市其他规划目标相一致的理论,并对tod项目推进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2年6月至9月,robert cevero等人在美国交通研究协会(trb)的资助与支持下,在全美范围内开展关于tod和联合开发的调查研究,研究基于对全美90个交通机构、23个进行tod实践的地方政府、8家开发机构以及24家大都市规划组织的调查、访谈和10个城市的案例研究,描绘了目前美国开展tod多种多样的实践,以及总结其中的经验,阻力与挑战,同时提出对tod发展的未来展望。
我国在对tod模式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大多数人们对tod模式还不够了解,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在逐渐对国外tod模式的引进及借鉴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对tod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
马强在《近年来北美关于tod的研究进展》一文中介绍了tod模式的概念、规划原则、基本结构、规模、类别、内部的道路系统以及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还详细分析了tod模式近年来在美国的研究情况。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tod研究》一文中,林艳对tod策略的内涵、实施原则和规划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建立了tod模式得到交通需求模型,指出基于tod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是对土地开发和城市交通结合的最好诠释,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
王伊丽,陈学武在 《tod交通走廊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通过借鉴美国华盛顿rosslyn-ballston交通走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tod交通走廊的开发进行了适应性分析,认为我国具有应用tod交通走廊发展模式的基础和机遇。同时针对我国城市目前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不协调的现状,分层次从3个层面总结了我国城市发展阶段的tod交通走廊规划的层次和具体模式。
2005年,陆化普在其研究课题中分析了tod发展模式,并对我国发展的tod模式内涵进行了分析介绍。2008年,他又对我国的tod规划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简要地介绍tod的概念、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指出了tod模式对我国交通规划的重要作用,全方位有层次地提出tod模式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2 brt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快速公交系统长期的规划设想和一定的实践基础,对brt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66年,美国汽车商学会的研究报告未来城市交通和停车问题中提出的理念如果城市客流是从很广泛的地区聚集的,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是最适合不过的。快速公交在中心闹市区要划出公交专用道,要有相关政策支持。将公交专用道和城市高速公路系统结合起来,就能建成快速有效的区域快速公交系统。
1975年的报告密集型开发地区发展快速公交的方式介绍并评测了公交车道、道路成本、环境影响等,报告还充分演示了如何协调各种公交优先设施,并推荐采用多车门铰接车座位快速公交系统运行车辆。同年,levinson建立了以所有乘客出行延误最小为标准的快速公交规划模型,并推测出了高峰时段公共交通系统车辆对应的客流容量范围。
1998年,快速公交系统的要点介绍了库里蒂巴发展快速公交的经验,提出了快速公交系统的要素:专用道,信号优先,车辆,站台,票务系统,其他配套设施。还介绍了快速公交系统应用的新技术及产生的影响等。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tod模式及阶段划分、brt主要系统元素、交通需求的阶段划分分析、brt客流的组成部分及发展特征、brt客流需求预测模型、brt系统元素自身对客流的吸引、生命周期理论等。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将基于tod理念的新区发展经历看成一次生命周期过程,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brt客流也呈现阶段性地发展,其主要创新有:
1)tod的主要特征和使用位置;
2)交通需求的阶段划分分析;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