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夕在日本的受容与变迁开题报告
2021-08-08 03:04:58
全文总字数:125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中国和日本,研究七夕的学者都很多。在中国,七夕的研究大多仅限于中国的七夕,很少会涉及到日本的七夕,专门针对日本七夕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日本,研究七夕的学者也很多。并且对于七夕的研究范围比中国要宽广许多,不仅对于本国七夕,对中国乃至亚洲各国的七夕研究都非常详细。但是,专门研究七夕衰退原因的学者却不多。
本文通过对日本七夕文化的剖析,使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日本七夕行事,从日本文化这一侧面引起两国人民的共鸣,促进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将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和平友好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杨奕(2008),任敬军(2012),樱井满,方琼英(2010),李楠楠(2010)等普遍认为:中国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传入日本并展开的时期是在日本的白风时代,在宫廷内蔚然成风则是奈良时代中期。七夕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习惯。从江户时代开始,七夕节开始成为日本民间的庆祝活动。而管纪龙,金小林(2005)却认为中国的七夕最初流传到日本的时间是江户初期,而当时日本的七夕也只是宫廷中举行的关于乞巧的活动仪式。
李小娇(2011)说七夕在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后,至平安时期被当做贵族的节日,每年在宫廷和贵族的府邸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到了江户时期,幕府把七夕定为五节句之一,七夕由此进入了全盛时期,开始作为一个国家制定的正式节日,举行庆祝。明治时期以后,政府采用西洋的先进制度以求极速近代化,五节句也由此被废除了。之后,经历了大正时期短期复兴的七夕,已经不再是由天皇和贵族主办的传统节日。如今的七夕更多的是同商业结合在一起或是作为一种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里的教育活动而存在着。
任敬军(2012)则认为:自中国传入的七夕节日与日本固有的竹灵崇拜相结合,在日本悠久的竹文化信仰与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以竹为主角的七夕文化。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论文首先介绍七夕的起源,也就是中国的七夕。接着,围绕七夕的传入和发展简述七夕在日本发展。然后,以日本七夕的代表之一仙台七夕为例简述七夕的衰退,复归以及变化,并初步简要分析衰退的原因。最后得出日本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的结论。
はじめに
1.日本の七夕の起源と伝入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从七夕日本的变迁和收容这一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七夕的衰退原因,最后得出日本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的结论。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