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郊区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的关联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2:58:05
全文总字数:60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向外扩张,人口与产业向城市郊区的分散强度逐渐增大,城市形态已经由传统的单点辐射蔓延发展为区域化的网络节点成长模式。
城市人口规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的不同步,促进了居住地与工作地的进一步分离。
就业地与居住地在空间和距离上的变化特征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的现状 miller和demetsky在1999年试图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小区发生量与小区内路段数,路段流量,与商务中心区的距离等因素的关系,试图利用回归模型衡量一定的交通容量下小区发生量即土地承载力的极限值。
[1] golob(2000)利用波特兰地区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以通勤活动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出行链数量、活动停留时间、出行时间三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boman和ben.akvia(2000)开发了日活动计划系统,可以对通勤者工作日的活动模式进行模拟。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南京市郊区空间演化与居民通勤交通的互动关系 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角度研究市郊居民通勤行为和居住就业选址,探寻南京市郊区空间演化与居民通勤交通的互动机理,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通勤交通的因果关系,更好地揭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提供相应的方法。
(2)南京市郊区空间演变研究 从城市、郊区、乡村系统的发展角度,论述郊区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对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阐述郊区要素流动特征和动力机制。
掌握郊区空间演变规律和城乡空间融合特征。
4. 研究创新点
从城市、郊区、乡村发展的综合角度,以空间演化为基础,全面归纳总结大都市郊区的空间发展过程、阶段性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就业-居住关系的关联研究,很少提及实际就业--居住关系,且未进行明确定义和深入分析。
在引入实际就业--居住关系概念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对于其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