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冻土融沉特性及融土微观结构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2:56:45
全文总字数:115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由于土体微观结构的变化是土体宏观物理力学特性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了解人工冻土融沉特性及土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运用给定的两种典型土层,结合试验土的融沉特性,研究人工冻土土体冻融后的微观结构,并与冻融前土体的微观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达到试验研究的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国际上看微观结构的研究,发现微观结构研究的盛行时期是在六七十年代。1973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土的微观结构国际会议,第五届国际土力学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以Tovcy和osipov等领导的课题组在对粘性土微观结构计算机定量处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对粘土类土和岩石的微结构进行了系统阐述。以 Bazant的研究小组在建立粘性土微观力学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我国,起步较晚,但研究技术手段起点较高,研究者多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测试手段开展工作。结合粘性土工程性质的定性研究多。微观结构备样技术有了重大进展,以李生林、吴义祥等成功地研制了冷冻真空升华干燥仪,填补了我国微观结构备样技术的空白。微观结构的定量研究已开始起步,如吴义祥,施斌应用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微观结构形貌进行了定量研究,如对沉积粘土特性的微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冻土融沉研究中,苏联是最先进行研究的国家,有关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步确立,如B.M.伏多拉斯基设计出用在探井中进行压模试验的装置,得出压模试验可以在融化时压密的任何土壤中进行。欧美研究者开展了冻融作用对文物破坏的研究,采用摄像系统对冰分凝及破坏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提出了简化的冻结缘未冻水流模式。我国研究者在分析人工冻结土体与自然冻结土体的冻结差异的基础上,研制出人工冻结土体冻胀融沉模型试验装置,对我国高原及林区的多年冻土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于青藏高原冻土研究中提出的重复分凝冰说,解释了冻土上限附近厚层地下冰的成因,是我国为国际冻土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土体融沉特性、土体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以及土体融沉特性与微观结构的试验方法,并通过自学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完成相关试验。
研究计划:2014-01-15:完成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应完成以下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运用相关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对比人工冻土土体冻融前后的微观结构,得出微观结构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影响微观结构的因素。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